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学生参与式"德育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优化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性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式”德育教学模式,彰显学生在道德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参与性,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及道德情感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道德选择能力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2.
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德育就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性德育发展为根本。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更新德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德育应有的作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精神动力和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对于精神价值的守护,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最崇高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在重视学生早期开发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早期品德习惯的培养。高安小学把德育作为育人系统工程,以德育为核心,始终坚持全员、全面、全程德育。“全员”是指全校师生都是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学校重德育、班子重德意、教师重德情、学生重德行的良好局面:“全面”是指德育内容包括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民族感情、公民意识、社会责任、人生理想、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规范化、系列化内容:“全程”是指德育工作的时间、空间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校每一寸土地都是德育工作的场所,时时处处开展德育工作,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有效德育资源,整体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4.
赵芳 《考试周刊》2008,(12):7-8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育学课程建设由大而全的庞杂体系转向专而约的弹性体系,精简压缩后的内容体系由六大专题构成基本逻辑结构,并重新命名为“道德教育学”。其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定位是在把握德育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基础上,体现出三大特点。其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开放式互动学习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德育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凸显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给教师留下足够的创造发挥时空,有效激发高师学生的德育创新精神,锻炼其德育实践操作能力。德育学课程教考试改革也配套进行,从考试形式、试题类型到成绩结构,共分为三大步走。  相似文献   

6.
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在改革德育工作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模式,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这也是落实德育核心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德育能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思想动力、良好的心理基础,舆论支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坚强毅力。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德育在学生创新品质培养中的作用,指出合理的德育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对创新品质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反之,起抑制作用,并由此提出,德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应是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其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使学生具有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技工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改革德育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学案导学法”改进物理实验和精心设计能力分层训练等教改策略,培养学生探讨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力矩和力矩的平衡内容的同时,知识,能力,德育均能齐抓共进。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变革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塑造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坚实学力,是学校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落实学校“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审美精神是指审美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养成,它是德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双价值融合点、评价标准整合及本质魅力所在。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需将审美精神作为重要追求。为了构建蕴含审美精神的德育教学模式,我们应:转变德育观念,树立关注精神价值的超功利态度;重视情感构建,强调对学生真善美品质的积极陶冶;立足学生本位,重视学生德育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一、课题的提出 形成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明确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这一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特别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教改的主阵地,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客观上讲.教学改革的深入.受到了课程和教材的统一性、单一性;课程和教材强调知识性、继承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热爱祖国为核心,涵盖追求和平、勤劳勇敢、诚信善良、勤俭正直、自强不息、团结仁爱、改革创新等在内的国民精神。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是秉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倡导: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强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熏陶;拓宽教育阵地和资源建设,培养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能力;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突出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并分析了高校德育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德育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阐述了高校德育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阐明了高校德育建设的实质及其时代性、长期性和导向性。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注重个性发展,坚持德才兼备,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校的德育工作作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在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改变过去的简单化、教条化、形式化的倾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其时效性,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德育思想及其实践原则与方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之一。其德育思想体现为培养公民精神,形成道德信息。其实践原则与方法在于重视早期教育,营造德育环境,关心亲人,以普通劳动者为榜样,教育别人与自我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德育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化的核心内容。传统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