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叛逆,包括创造性与叛逆性,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从创造性翻译和叛逆性翻译两部分对林语堂译苏轼词分析,探讨创造新叛逆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对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的一个首要研究领域,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本文将从译介学角度出发,研究《浮士德》中的《城门前》张荫麟译本的创造性叛逆,进而证明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充满创造性的工作。英语电影片名有其特点。从目的论视角来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若干原则和采用多种实用翻译技巧,翻译原则包括: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和商业原则;翻译技巧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创译。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创造性叛逆与有意误译,创造性叛逆与增译,创造性叛逆与省译(节译),创造性叛逆与个性化翻译,创造性叛逆与编译、转译和改编以及创造性叛逆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处于边缘地位,是原文和原作者的"仆人",而"叛逆"又成了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译介学"创造性叛逆"概念的提出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文章以葛浩文翻译"狼图腾"为例,从篇章结构、语言和文化这三方面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电影片名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存在直接影响,因此,片名的翻译不能简单机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中,“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熊勤 《考试周刊》2014,(1):26-27
全球化使得英语电影在中西方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英语电影汉化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电影片名翻译作为影视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片名翻译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影响影片的票房成绩。本文以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意译、增译、改译)为基础,提倡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以观众的认知与文化背景为重点,从而将电影标题翻译推向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为电影创造更大的价值,为观众寻求更多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相似文献   

10.
李梦芸 《文教资料》2013,(17):63-64
不同于一般的翻译研究,译介学侧重于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置于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大背景之下,以审视这些背景下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采用译介学这一视角,从佛经汉译在创造性叛逆和对译入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电影片名,犹如电影的品牌商标,有极强的“导视”作用。电影片名翻译应以影片观众的感受为重点,以观众是否理解接受乃至喜欢为主要衡量标准。而英语片名的汉译则应以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文化心理为出发点,依据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英语电影片名的特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有音译、直译、意译、创译等方法。译者应尽可能遵循简洁、适度、创新的翻译原则,以期吸引观众注意,获得票房成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借助创造性叛逆的三种表现形式,从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的角度分析中国二十所高校网页翻译,提出创造性叛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文化差异、期待视野、接受效果,以期促进高校网页翻译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3.
译介学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而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其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翻译展开迥异于传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文学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等。中国现代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轫于中国新诗诞生之前,译诗与中国新诗的“姻缘”决定了其与中国现代诗学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译介学的兴起又为二者的联系提供了学理性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译介学》(1999)一书的出版可以看作是译介学研究理论的初步成形,至今的二十年间,学界对于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鸣,形成了诸如《翻译文学导论》(2004)、《译文学》(2018)等专著。译介学与译文学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创造性叛逆"这一观点,二是翻译文学史的构建问题。译介学的学科重点在于文学和文化研究,译文学则强调在关注译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研究。虽然二者在一些观点上意见有所不同,但也具有互补性,可以将二者互相结合,作为彼此的补充,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王向远教授的文章《“创造性叛逆”的原意、语境与适用性》认为译介学对埃斯卡皮“创造性的背叛”一词存在着误读和误用,但是王文对埃氏“创造性的背叛”和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存在着双重误解:淡化埃氏的“背叛”色彩,但背叛实为埃氏本意;认为“创造性的背叛”只存在于广义的翻译中,但其实埃氏狭义与广义均有论到;认为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6.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一个观点。本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述,把它引入国内并引发国内学界,特别是比较文学界、翻译界和译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创造性叛逆”说经拙著《译介学》的阐发,更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创造性叛逆”的独特表述也引发了学界对它的热议...  相似文献   

17.
吴晓 《英语教师》2022,(17):41-43
在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特点及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的基础上,探析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提出在翻译英语电影片名时,译者需要知悉中英片名的不同特点,明确片名翻译的四大原则,即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商业原则、审美原则,并结合制片各方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创译等方法,产出合适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王薇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0):77-81
“创造性叛逆”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事实。然而国内翻译界不少学者在接受和运用这一概念时产生了种种误读:混淆了翻译的规定性和描述性两种研究范式;认为“创造性叛逆”脱离了实践;认为“创造性叛逆”提倡胡译、乱译,解构忠实;认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只是译者。通过对误读现象进行剖析,文章指出误读主要源于描述性和规定性两种研究范式的混淆,学者的断章取义,概念本身的表述不清及学科界限模糊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译介学>中,谢天振教授专章讨论了"创造性叛逆".其创造性表明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某一主观愿望造成的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及对译语的叛逆.然而,笔者认为"创造性叛逆"有几方面值得再思.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