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2周年纪念日。为此,本刊特编发此文,以缅怀邓小平同志对林业工作的关心、支持,铭记邓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
爱老回忆他最早对周总理有所了解和认识是在1936年10月斯诺访问延安回来之后。他说,听斯诺的谈话,阅读这本书(《西行漫记》)的一些章节的手稿及看他拍的照片,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同志的形象,他们的言论、生平和性格,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不久,他又在阅读史沫特莱和新两兰作家贝特兰从西安写给斯诺的信中,了解到周恩来同志在西安事变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时的爱泼斯坦还是一个21岁的青年新闻记者,在天津工作。第二年,也就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他在8月间受斯诺之托,帮助邓颖超等同志秘密离津经烟台去延安。  相似文献   

3.
爱泼斯坦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记者,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曾因反对沙皇暴政而坐牢,母亲也曾流放西伯利亚,1917年父母带着年仅两岁的爱泼斯坦来到中国居住。后来天津的一家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见少年爱泼斯坦读书广博又善于观察,很具记者潜质,便聘15岁的爱泼斯坦当记者。  相似文献   

4.
在报道方式上,要提倡多样性,搞“百花齐放”。原则立场上,应该是坚定的,但在说法上不能搞成模式。在写作技巧上不搞固定的模式。事情往往是这样,有的时候,一个人使用了新的写法,开始是比较新鲜的,人们都说写得好。如果一大批人都按这个模式去写,原来是新鲜的东西就变成人们不想看的东西了,成了新的公式化。在新闻写作上,千万不要公式  相似文献   

5.
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杂志社名誉总编爱泼斯坦是国内外著名的记者和作家。60年来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和文章,并为开拓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祝贺爱老来华工作60年和80寿辰,最近由今日中国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他的新闻作品选。宋庆龄基金  相似文献   

6.
1968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阶段,无数人被抓起来,其中不少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地遭此厄运,邱茉莉和我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1938年4月,我从充满乐观气氛的武汉去前线采访,目睹了自抗日战争开始以来中国正规军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使全国振奋,把高昂的情绪推向顶点。台儿庄位于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作战,而远在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则切断日军的交通线,拦阻敌人的增援,这是在统一战线中互相配合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为中心揭牌,并为中心成立大会致辞。爱泼斯坦夫人艾黄浣碧女士将他生前珍藏的6382册西文图书等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爱泼斯坦奖学金。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曾建徽、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原主任鲁平、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林戊荪、中国外国专家局原局长王遁等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想起了1984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临黑龙江伊春林区视察的情景。因为我当时在伊春市委办公室工作,有幸参与了接待耀邦同志来伊春视察时的具体工作,目睹了耀邦同志视察的整个过程。虽然已经过去了22年,但回忆起这  相似文献   

10.
刘毅 《对外大传播》2014,(10):44-46
正1930年,15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进入《京津泰晤士报》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75年的新闻生涯。也从此,他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汹涌的浪潮中,开始了一段见证中国的历程。爱泼斯坦一生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1951年为分界线。1951年以前,他受雇于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及《时代》等外国报刊社,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中国的最新情况。1951年以后,他定居中国,受宋庆龄之邀参与创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广安市在对外宣传工作中,以“服务经济、促进开放、宣传广安、树立形象”为宗旨,将对外宣传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的切入点,把提高广安知名度、树立与邓小平故里相匹配的良好形象,吸引海内外注意力,从而实现把邓小平同志的影响力转化为人们对广安的注意力,把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怀念之情转化为支持广安建设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个闷热得令人不安的夏天,在简陋低矮的防震棚里,传出嗒嗒的打字机响声。他叼着烟斗,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写作,他的思绪不时飞越千山万水,登临那情之所系的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13.
见证近百年历史沧桑,传播七十年中国变迁。在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先生九十华诞之际,《今日中国》为他举办生平图片展览,谨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敬重和祝福。此次展览将于2005年4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仪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是中外著名记者、作家,宋庆龄挚友。他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奇特人生历程,从30年代的美国驻华战地记者到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开拓者,他用如椽巨笔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历史变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展出的图片,虽不足以全面展示他丰富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出乎预料,接待我的是一位清瘦的、个儿高高的、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穿着像学生那样的蓝色制服,年纪并不比一般大学毕业生大很多,能讲英语和俄语。还有一位军官,他长得颇为英俊,满脸笑容。两位都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和洒脱。这使我轻松自在多了,便无拘无束地谈了起来。他们是什么人呢:那位职人员自我介绍说是秦邦宪(亦名博古),他曾任西北苏维埃政府主席。那位军官是叶剑英,他曾任红军参谋长。  相似文献   

15.
梅重 《文化交流》2016,(12):18-21
正遵义湄潭有一处近现代史迹——浙江大学西迁旧址。湄潭是深山小县,往昔无名。抗战全面爆发,浙大一路内撤,于1939年到达贵州,在遵义设校本部,第二年在湄潭设分校,从此,湄潭把浙大视为骄傲,浙大把湄潭视为神圣;66年后,国家把湄潭浙大旧址视为科学教育史的象征,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我一直想去看看。到湄潭的时候是傍晚,阴阴的天晴了。小憩之后信步而至浙大广场。广场不见得特别,灯影中有一块做出来的像  相似文献   

16.
让他们来吧——我记得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中华民族到底起来抵抗了。侵略将发现,他们来时容易,要脱身就难了,最后势必在失败中被赶出去——虽然时问可能不会太快。我这几位久经锻炼的同行一定也在这样想,不是出于年轻人的热情,而是出于他们长期以来不怕挫折,终获胜利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在我生命的夕阳余辉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中国人民占全人类的五分之一,在整个世界的命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人民革命这一过程中,如同在一切其他过程中一样,有欢乐,有痛苦,也有曲折。但总的说来,它的道路是向上的,是对国家和国际的进步做出贡献的。”  相似文献   

18.
忆姜椿芳     
芮敏 《对外大传播》2002,10(11):28-31
中国翻译工作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不禁想起中国译协创始人姜椿芳同志,他于1987年12月17日逝世,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作为中国译协办事机构的普通工作人员,我有幸在姜老领导下工作过,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姜老却有高山仰止之感。  相似文献   

19.
忆姜椿芳     
中国翻译工作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不禁想起中国译协创始人姜椿芳同志,他于1987年12月17日逝世,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作为中国译协办事机构的普通工作人员,我有幸在姜老领导下工作过,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姜老却有高山仰止之感。  相似文献   

20.
忆赵丹     
你们问中国还会再产生赵丹吗? 我说:中国已经产生、还会再产生十分出色的艺术家,举世无双的艺术家,远远超过赵丹的艺术家;但中国不可能再产生赵丹,赵丹就是赵丹.赵丹一生扮演了近百个人物,人称"千面怪"、"演啥像啥".我想,很难有人能胜任扮演赵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