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延展课程德育功能。巧借小论文指导是延展课程德育功能的有效方式,在此笔者从研究意义、实施策略、感悟反思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思考。一、研究意义1.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结合。新课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省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是由浙江省温州中学于1998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中,是温州市重点中学、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温州市现代化学校、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学校围绕"健康快乐为基,生存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从"生动德育""生动课堂""生动环境"三个维度打造"生动教育"的办学特色,校园趣味盎然,学生主动发展,在实践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扎实而有效的步伐。生动的德育体验项目群生动的德育体验项目群包括自我成长课程群和责任体验课程群。学生在课程中感悟自我内心的成长,在体验中感悟责任和力量,包括"生涯规划""心灵成长""团体幸福课""18岁成人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教育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的出现,无疑为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一个特殊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德育这一传统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相整合: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德育,在德育的情感召唤下推进综合活动的实施进程。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的脉脉相通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不仅仅是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的变化,而是力图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传统的德育课程及教材有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多是不能直接与行为发生联系的“见闻之知”。这种“知”缺乏个体的体验基础,难以影响人的行为。而新教材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由人的情感体验、判断推理、实践意愿和态度所凝聚成的“德行之知”。有了它,学生便能够开始运用自己的价值意识,审视一度未曾察觉的生活情景,发觉它们的价值内涵,并为之所感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因此新一轮思想品德课应贴近生活、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德育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建校以来,我校大胆突破传统德育局限,将"活动"引入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活动德育"模式,继而以实践性德育课程开发为抓手,创造性地将工读学校办成了全国第一个综合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这里撷取几个镜  相似文献   

6.
积极为高中学生搭建良好的德育课题研究平台,不断拓展德育课题研究资源,让学生通过德育课题的研究在参与、体验、感悟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多种能力的养成,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良好方式。"德育课题"是相对学校教学学科的课题而言,"搭建德育课题平台"指的是学校为学生在德育领域开展课题研究、施展才华而创造的机会、形式和实践的舞台。从2003年至今,我们坚持开展的"班班有课题,大家勤参与"学生德育课题研究活动,就是想通过这一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获得丰富感受、体验及研究成果的展示过程中完成道德的内化、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态度的树立。  相似文献   

7.
德育在体验中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型时期的德育目标要求学校德育教育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 ,实施主动性、开启性的教育。基于学生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的德育体验将学生和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德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体验着自主和自尊 ,体验着互相合作、互相激励的积极的精神力量 ,体验着生命意义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体验 ,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参考》2004,(11):F002-F002
东直门中学以实践德育为理念,努力通过各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德育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体验与情感体验,产生合理的生存、生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感悟做人的道理,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钱春莱 《现代教学》2013,(10):52-53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中把中小学探究型课程定位为一门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实践体验的课程。我校作为宝山区探究型课程实验基地,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具体来说是从注重学生"生命教育"的培养和促进学生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这两点来开展的。一、以探究体验促进生命教育1.过程体验中激发生活乐趣学生的兴趣就是探究课堂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  相似文献   

12.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3.
牟宗红 《现代教学》2014,(6X):63-65
<正>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德育从"文本"向"人本"转型,由"认知提高"到"情感体验"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博雅西部行"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即按照课程的要求,明确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等要素,将课程搬到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这种社会实践课程从内容上注重了高度的综合性,从形式上强调了活动化,从实施上侧重了主动性、体验性,体现出新课程的精神;同时,这种活动化的课程又遵循了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内容既是智育目标又是德育因素,应该着眼于心智健全的公民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重在教书育人,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注重语文工具性知识传授,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针对这个问题,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研读与拓展练习、作文抒写和理解感悟以及活动参与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熏陶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是互动的,这种互动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激活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上。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因此,我们努力把德育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获得道德认知,并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教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我所理解的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育的精神和原则,给学生带来发现的愉悦、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在内容上,要充分发掘语文的魅力,运用情感因素,滋养学生心灵——这种滋养必须和语文因素水乳交融;在方法上,要注重体验,注重感悟,注重过程,努力拓展学生知识生成、能力形成和精神养成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8.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感悟体验,实践创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是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强调直接接触,对改进技工学校的德育教学,提高德育的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教学目标上强化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一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更具有探究性,课文叙述不再是平铺直叙,往往基于问题展开,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德育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环境意识。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呢?善于开拓的新牟小学的领导者开始了思索,他们认为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命令,德育是春风化雨,德育是夜雨润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感染、熏陶和诱导,是创造各种条件开展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去心得,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生动体验的过程。于是,“小学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与研究”在新牟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他们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家庭、学校、社会,引领学生在辽阔无垠的实践海洋中尽情遨游,在与浪花的搏击中获得真知与体验,在历练自我的过程中感悟自身道德水平提升的成功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