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光仁 《收藏》2009,(8):194-195
他荣登奥美艺术殿堂,成为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唯一最佳创意作品奖得主;他以卓越创新和娴熟的技艺,让“中国白”说话,成为众多藏家争相收藏的现代文物;他的“中国白”“中国红”陶瓷艺术品160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类艺术大赛金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破例永久收藏,成为迄今为止现代瓷雕作品唯一被中国“三大院”收藏的陶瓷艺术家。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7,(6)
正1993年,在陕西这片文化沃土,杨才玉先生凭借他对文史工作的一腔热血,创办了《收藏》杂志,填补了当时中国期刊界无一本收藏类专业期刊的空白,并在发展中促进了收藏知识和收藏经验的传播和普及。同时,这又反作用于中国的民间收藏,催发了收藏品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推动了收藏理论的研讨和收藏学的建立,影响并带动了收藏类传媒的创办、出版热。  相似文献   

3.
杨才玉 《收藏》2006,(12):130-132
我和杨伯达先生的相识缘于创办《收藏》杂志。在10多年的密切交往中,他那渊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和高尚的人品,像他那伟岸、倜傥的外在形象一样,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中国当代文博大家,中国玉界的泰斗式人物,更是收藏家的良师益友,在他八十寿辰之际,权作这篇小文,聊表我和《收藏》杂志同仁的崇敬之情,并祝愿他延年益寿,为中国的文博收藏事业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4.
时晓莉 《新体育》2014,(9):102-103
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在青奥会期间开馆,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稀世珍藏,其中部分展品来源于一位名叫侯琨的中国收藏者。痴迷体育收藏 缘起志愿者经历 侯琨2007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如今已经是中国体育收藏界的翘楚。侯琨说自己并非体育世家,2007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上做志愿者,他认识了很多奥运物品收藏方面的行家,开拓了视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体育收藏。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7,(4)
正1993年,在陕西这片文化沃土,杨才玉先生凭借他对文史工作的一腔热血,创办了《收藏》杂志,填补了当时中国期刊界无一本收藏类专业期刊的空白,并在发展中促进了收藏知识和收藏经验的传播和普及、同时,这又反作用于中国的民间收藏,催发了收藏品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推动了收藏理论的研讨和收藏学的建立,影响并带动了收藏类传媒的创办、出版热。《收藏》杂志至今已走过艰辛而灿烂的25年历程。在创刊10周年时,这本承载着厚重文化积淀的杂志走入人民大会堂举办座  相似文献   

6.
乔梖 《收藏》2011,(8):I0042-I0047
中国外销瓷,曾风行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过,至少在现阶段,内地不少传统藏家对于外销瓷还并不能完全接受。这其中有收藏口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于外销瓷文化本身了解较少。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先生。作为中国最早收藏外销瓷的藏家,30年的收藏经验让他对外销瓷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屈志仁 《收藏》2008,(6):40-41
讲到收藏,我第一个想到中国最早的收藏家——北宋的欧阳修,为什么他是最早的收藏家呢?不是因为在他之前没有人去搞收藏,比方说西汉时有一个广川王,是个无赖。当时他的侄孙到处派人去挖坟,把最好的宝物都归于自己手上,但他这种行为不叫收藏,可以说是“寻宝”。到了北宋,出现了如欧阳修那样的收藏家,他进行收藏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他从事收藏活动;第二,有鉴赏能力;第三,有很好的收藏机会;最后,有研究,有发表,有著录等。具备以上这些条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收藏家。今天我们如果从事收藏也应该具备这些条件。欧阳修说过:“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有力而不好,好之而无力,虽近且易,有不能致之。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仅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强调其中的“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收藏有兴趣、有能力和机会,收藏就会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8.
《新体育》2012,(12):106-106
北京报国寺有个“京彩收藏”的摊位254号,摊主叫徐步远,他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彩票的发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照宇 《收藏》2009,(9):96-98
在中国的书画收藏史上,有明一代私家收藏之风极为炽盛,藏家众多,收藏阶层多元,鉴赏水平高超,成为中国书画收藏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在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湖为中心,北起长江,南至钱塘江,西达皖南的徽州,东到东海地区的书画创作和收藏群体。浙江嘉兴的项元汴就是众多藏家中的一位,他本人不仅收藏极富,而且鉴定水平极精,堪称明代书画鉴藏巨擘。  相似文献   

10.
李理  沙海燕 《收藏》2013,(17):50-57
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确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顶级位置,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不仅收藏于专门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全国各地大小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也有不少收藏。因此,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徐悲鸿艺术风貌的认识,也对鉴赏和收藏徐悲鸿画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收藏界》2009,(2)
出身书香门第的任经文先生,从小在爷爷的严格要求下习得了一手好字,成年后一不小心又干上了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兴许是中国书法、舞台美术设计对他的文化性格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致于无论他以后从事外贸工作、还是国家税务工作,始终让他痴迷的文玩收藏总是与他相随相伴。30年的收藏已积累数千件藏品,有瓷器、书画、佛像、砖雕、石雕等,在众多的藏品中,  相似文献   

12.
王丽 《收藏界》2013,(2):84-87
汪涵是当今娱乐主持的一哥,湖南卫视的一哥。在荧屏上他诙谐幽默,妙语连珠,获得了各种荣誉。可这样一个看似娱乐精神超强的人,私下最大的娱乐却是收藏。汪涵的收藏与别人不同,别人都是收藏字画、古玩摆件,但他的收藏却干奇百怪,无所不包。或许与其他藏家相比,他的收藏称不上奇珍异宝,但他收的是快乐,藏的是乐活。对他而言,心是最大的博物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张扬 《收藏界》2013,(8):107-112
在收藏界,他被称为书画收藏的风向标,名家书画的保护神,富而不"豪"的苦行僧。他的收藏经历,成为藏界传奇;他的收藏动向,成为藏家"机密",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收藏界的目光。因此,经全国20多家时政、收藏、文化艺术类主流媒体提名,他理所当然地被评为  相似文献   

14.
金娜 《收藏》2012,(12):44-47
2012年春天,沾艺术家蔡小松的光,到纽约参加亚洲艺术周。他的作品在纽约富勒大楼做了题为《中国文人》的专题展览。策展人龙美仙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作了香港苏富比的CEO,在纽约收藏圈有着极高的声誉。美仙很早就告诉我,她的好朋友杨致远邀请我们去喝下午茶,一起聊聊中国水墨和收藏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韩涧明 《收藏》2010,(6):19-23
就在苏富比春拍疑云升起之际,吴树先生的新书《谁在拍卖中国》在京举行了首发式。这是继《谁在收藏中国》后,吴树再一次“揭秘”收藏市场,而矛头所向正是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代表的国际拍卖行。 在距首发式仅仅几天光景,记者再次见到吴树先生时,他淡淡地表示,首批上市4万册图书已销售一空。在记者看来,《谁在拍卖中国》走红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与《谁在收藏中国》相比,《谁在拍卖中国》显然要好看得多。类似看电影大片的阅读感受让记者想到,  相似文献   

16.
金宝山 《收藏》2009,(11):110-112
加拿大华人杜维善先生收藏与研究中国古币40多年,收集数万枚古钱,仅半两钱就达2万多枚。他先后4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丝绸之路”古钱币近300枚,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捐献了一些古钱。撰写出版了钱币研究专著6部,可谓著作等身、名副其实的古钱币收藏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7.
藏友情深     
熊传令 《收藏界》2011,(8):126-127
藏友熊道海先生,是一位酷爱收藏古玩的老者,他搞收藏有些年头了,是华夏收藏协会成员。我是晚辈也是新手,但我们一见如故。认识后,他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他当年在古玩市场初试"宝刀"——关公走麦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董三军 《收藏》2013,(17):32-40
徐悲鸿先生既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他一生酷爱收藏,很多重要的藏品都历尽坎坷而得来。他以毕生的心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鉴赏能力收藏了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绘画作品达千幅之多,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唐代《八十七神仙卷》、宋代《朱云折槛图》《罗汉像》、明代《梅妃写真图》《右军书扇图》、清代的《风雨归舟图》等等,还有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的多幅佳作,以及他在法国留学时收藏的许多欧洲名家作品。在其诸多藏品中,达仰的《奥菲利亚》和唐代的《八十七神仙卷》的收藏经历最为坎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宋瓷艺术收藏与研究领域活跃着一位年轻才俊,他就是北京"亿艺堂"堂主、收藏家吴一毅。这个当年"头脑一热"迷入古玩收藏行业的吴一毅,如今已是公认的"宋瓷通"了。从"宋瓷迷"到"宋瓷通",也仅仅是十年的时间。吴一毅是广东省珠海市人,1991年,他辞去了公职,下海经商,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很快,他掘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创业过程中,他结识到了一些高层次的文化界人士,也接触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并深受影响,开始将自己的原始积累投放到古代艺术品收藏。  相似文献   

20.
天不假年。朱祖威——一位活得轰轰烈烈,全心身投入邮票收藏的人,生命戛然而止。他的故事,富于传奇,星星点点地洒了中国集邮史一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