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康国卿  柳小龙 《今传媒》2014,(5):104-106
近两年来"大数据"成为业界和学术界舌尖上的热词,在对"大数据"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涉及其应用方面的较多,而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则相对较少。福柯的全景敞式监狱理论却为喧嚣的大数据讨论打了一剂镇定剂。福柯的监视概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数字化、实时性、隐蔽性和预测性四个新特点。大数据时代下的监视作为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用户数据进行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其对市场效益的追求大于其对信息利用的民主追求。对此从法律制度和职业伦理这两个角度构建用户隐私保护防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监视型社交”意味着主体在互动中收集彼此的信息,社交媒体的标准化与社交信息的数字化强化了此类实践,从而导致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管理和指导。相较于传统监视的集中化、系统化、非对称化特征,监视型社交超越了福柯“权力的微观机制”下的胁迫与压制,而呈现出“流动监视”诱惑与服从的新景观,具备分散化、扁平化、对等性等特征。监视内化于主体的日常实践中,从而将我们从敞视监狱带往全视监狱,无法知道在任意时间内我们看到谁,谁在观看我们——这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陌生人仔细检查的对象的世界。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监视理论,来说明监视者的目光是如何由许多人实施的,又是如何在许多人身上实施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围观的正负效应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论坛、QQ空间、博客及微博等公共平台已成为网民进行自由表达的渠道,随之网络围观也开始大行其道.围观,自古以来就是国人的一种癖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的“很多国人喜欢伸长脖子看热闹”,他的论断准确刻画了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现状,而网络围观虽有可能提升新闻事件的“被关注度”,对事件的解决带来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事态发展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着持冰冷观望态度的围观者,甚至有的围观者因受人蛊惑而作出出格的举动.因此,研究网络围观的正负效应,且改变网络围观所存在的弊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然 《新闻世界》2013,(6):138-139
微博的兴起,使网络围观成为一种舆论力量。如何引导网络围观使之产生正能量,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分析网络围观负能量的表现及成因,阐述媒体引导传递增加正能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和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理论为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文化领导权"和网民的文化权利保障提供了思想源泉与理论基础。用"文化领导权"和"全景敞视主义"理论诠释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权力基础和公民隐私权、知情权、文化共享权、文化表达权等文化权利基础,力图更好地解决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的困惑,诠释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权力与民众文化权利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提供合法性依据,进而提出解决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程恰 《青年记者》2020,(8):100-101
法国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边沁的圆形监狱并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的、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社会存在的真实机制的缩影,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这样的全景敞视中”①。技术赋权语境下,人的隐私和生活场景日渐透明和公开,“全景敞视”成为一种媒体吸引受众、博取流量的常态。其中,Vlog采用“窥视”的视角,以生活场景为主要生产内容,以情感劳动为博客方式,具有明显的人格化倾向和分享属性,形成了博主分享隐私、受众进行消费的奇异景观。  相似文献   

7.
张波 《编辑之友》2020,(3):55-60
近年来,消费者借助新媒体实现自我增权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尽管以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换为代表的技能提升是消费者增权的重要基础,但鉴于新媒体作为一个权力博弈的技术空间,信息技能提升也可以同时被生产经营者习得,并在实践中造成消费者减权的困境。由此,建立在信息技能提升基础上的技术赋权观总是面临着一种特殊悖论。破解消费者增权悖论的关键在于在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重构的机制,它包括了话语的"放大"和行动的"闹大"两个层面,其本质乃是一种超越了信息技能提升的关系赋权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报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是报业集团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传播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基地。本文主要以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主题,参考现有展示馆、博物馆的网上虚拟导览系统,提出了建设三维报史馆网上虚拟展馆的设想,为数字报史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来势迅猛的信息革命推动下,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为了在这个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中占据有利位置,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来势迅猛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的一场革命,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革命。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通信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微电子技术。所谓微电子技术,就是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微电子技术和传统的电子技术的差别在于,微电子技术不仅使电子设备和系统…  相似文献   

10.
11.
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的两个发展趋向:一是个体信息能量的深度开掘。RSS,博客,有文字记录功能和多媒体交互能的即时通讯平台,标示地理定位信息的数码相机,有线与无线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包括IPAD在内的千姿百态的个人信息使用终端,所有这些技术都使得个人信息的获取、创造、传播和使用获得了日益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数字技术在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同时,正在深入开掘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信息创造与信息传播的能量。  相似文献   

12.
胡馨桐韩潇 《视听》2018,(11):125-126
近几年与明星丑闻有关的新闻,几乎都是首先引爆自自媒体。新媒体共享、公开的特点使其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本文以"林丹出轨门"为个案,希望从该事件中剖析在明星丑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自媒体扮演的角色和网民参与产生的影响,并藉此探究名人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媒介生态转型的背景下,公众舆论生成场所正在朝互联网转向。信息传播平台的更迭,对于公众舆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远不止于观点和意见汇集地点的变迁,以及展示方式的多渠道、多媒体化。籍由新的互动方式,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可以在线上各种事物中获得极具张力的表达,所有的网络现象都在展示、遵循并印证新媒体的运转逻辑。公众舆论相应地也获得了其新的属性特征,这是公众舆论概念进化为网络舆论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都是谈论新媒体对大众生活时代的冲击的书,因此体现出诸多共通性.由于这两本书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身份立场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分野.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需要应时代之需,将其放置在合理位置上.在新媒体时代,精英知识分子恪守自己的"精英"立场是时代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对围绕特朗普弹劾案的4412条推文进行话语分析,归纳出在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下,价值极化的表达行为的四个主要特征:预设立场的再确认、批评的去语境化、极端的表达方式、对行动的直接指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技术批判视野下对网络舆论的价值极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机制进行反思的两个视角:技术可供性视角与平台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在数字媒体联结全人类的当下,一种健康而良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人们超越国界与文化、协同形成互联网文化生态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1994年以来我国八种网络社交工具分为两大种群来论述:Web系载体与APP系载体.结合大众传播学理论观照,运用关系类型(Type)、用户行为(Action)、用户群(Groups)、内容(Substance)的“Tags分析模型”来区分网络社交工具的属性、特点及用户市场.研究目的在于将我国网络社交工具20年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研究及分门别类的梳理,提炼出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交工具的渐进性发展和多样性变化对于网络传播总体态势与用户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未来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互动是形成和消解地域偏见的基础.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会,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社交等虚拟交往活动,从而动摇和颠覆了地域偏见形成和维持的基础.这种态势一方面迅速形塑出新的地域偏见,另一方面也促使历史上某些已经固化的地域偏见逐渐消弭,网络社会中的地域偏见在互动交往中处于一种新...  相似文献   

18.
王建磊  冯楷 《传媒》2022,(3):51-54
网络直播具有成本低廉、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作为媒介的网络直播注重奇观化的表演逻辑,作为工具的网络直播则强调高效带货的变现逻辑.在5G时代,网络直播平台不断演进和更迭其定位,通过"直播+"战略与电商、教育、演艺、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成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公共数字管道,这一工具化属性的凸显,意味着未来的直播可搭载不同的产业模块,作为一种"新基建"设施发挥出更大的公共服务价值,会激发出更大的商业势能.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网络之中,网络媒介由此成为传播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进入到web2.0时代以后,网络媒介由于其自身的传播特性使得各种突发事件以及舆论事件得到近乎疯狂的传播.网络媒介不仅成为传播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了各种突发事件的滋生原.本文试图选取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间的重大网络突发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