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程朱通过对“性即理”的深刻论述,说明了至高天理降而为人纯善之性,从宇宙论的“所以然”之理,过渡到人性论的“所当然”之理,用自然法则说明道德法则,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了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3.
从"三纲五常"看程朱理学对孔孟儒学的背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纲五常”并非起源于孔孟,而是对孔孟儒学平等和民主精神的背叛和践踏。程朱理学把“三纲五常”说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古长存的天理,就是要维护封建皇权专制主义的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  相似文献   

4.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不仅是一部易学著作,更是一部理学著作,是宋代易学与理学交融的杰出成果之一。程颐是在严格的儒学立场上对易传进行注解,基于“理本体”的视域中去考察易传之义理。他运用理学思想就易传中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与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具有理性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其易学特色可概况为“阐明儒理”。具体而言,他利用理学的范畴对传统易经进行新意解读,如“理气”“天命”“体用”等,从而建构起理学模式中的易经体系。就其理学内容而言,他基于“理本体”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理”与“象”的问题,将一般意义上的“天下之道理”上升到具有哲学本体性的“理”意义,详细地区分了形而上下以及“象”的中间地位,提出“因理以明象”与“因象以明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分别代表不同的理学学派,哲学观点不同导致其治学理论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治学宗旨,“明天理灭人欲”(朱)与“明理”、“立心”、“做人”(陆)相对立;为学路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对立于“道不外索”、“明复本心”:治学之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分歧;读书方法上,“解字”与“求血脉”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龙钟”一词有多个义项。本文试图找出“龙钟”的核心词义,理清“龙钟”众多词义之间的联系和引申脉络。  相似文献   

8.
朱熹哲学生态观(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对“理”有多种解释,其核心则是自然之生理,即存在与价值的统一。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以为仁心,由此建立了天人合一论。“格物致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仁的自觉,以爱心对待万物,公而仁,仁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深层次的整体论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四“失”入手,概述了心理学研究历史过程的四个重要转折点及其发展的曲折,提出心理学研究不能忽视“人”并对两种文化进行整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胡宏与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以“理”(性)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建构起理(性)气二分的理本论,胡宏则以“性” 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建构起心性合一的性本论。朱熹的“理”虽存有但不活动,虽超越但不内在;胡宏的“性”即存有即活动,既超越又内在。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ceiving these three cultural phenomena as a semantic triad. This approach presents science teaching as being a form of a scientific reflection. The relationship of science teach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advocated to be essential, revealing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science i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hus removing the semantic degeneracy taking place whe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ignored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study points at the bricolage as well as magic nature of the science curriculum preserving as long as science teaching preserves semantic degeneracy. Different types of meaning of Schwab’s commonplaces were recognized. The study challenges the commo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science teaching and pedagogy and suggests effective 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of science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2.
广义修辞学宏阔的跨学科视野造就了其语义研究独特的学术眼光与别样的学术风貌:理论基点是修辞认知催生语义变异,研究对象从静态转向动态,研究单位从语词走向语篇,研究模式从语言学迈向诗学以至文化哲学。着眼于表达与接受之双重视角,从整个语义信息的传递过程研究语义。术语的创设标志理论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3.
逻辑语言与思维观念意义域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意义”研究方面,哲学界至少提出了五种名理论:功用论、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和语义论。章通过对符号语言与思维观念表述之间关系的分析。论述了思维观念意义域的涵义及传统逻辑符合论观点局限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易经·兑卦》中的"兑",不是喜悦义,而是特指一种以言语责问的祝祷之法。这一方面可从微观角度对类义素、表义素和源义素的分析得知,另一方面可通过内、外部语境来验证释义。同时,"兑"义也受《易传》哲学解释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维特根斯坦的语义整体论,从语词的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角度,探讨其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的启发。在对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整体论的两个主要概念:即语言游戏说和意义使用说的分析基础上,文章认为整体论对外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有两方面:第一,词汇的习得与语词意义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词义的理解在于对词汇的使用;第二,词义的理解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因此语境知识的补充是提高词汇习得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戴维森的真理观是在塔尔斯基关于形式语言的语义学真定义思想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但又与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真理理论有所不同。在戴维森的真理观中,真理是作为意义的一个初始概念,语句的意义是由语句的真值条件给出,并在其中增加了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说话者,使得是真的语句与被认为是真的语句相互关联。通过对戴维森真理观的探究,他的真理理论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成功的真理理论,因为他总是不能摆脱意义与真的关系中来讨论的语句的真。  相似文献   

17.
语义分析,是指人们对语言的所指、能指、含义、意义进行的分析。作为哲学方法的语义分析与语言学研究的区别在于其普适性、理想性和指导性。语义分析是从实证主义开始的。他们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没有意义,应对其进行批判,批判的武器就是对语言进行经验分析和逻辑分析。这种批判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语言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完善了语义分析方法,不足之处是其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和纯形式的逻辑分析之间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Words with well-known meaning in colloquial language often make up an educational challenge when introduced as terms with formal scientific meaning. New connections must b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word, already constrained by existing meaning and reference, and the intended formal scientific meaning and reference. A two-dimensional semantic/semiotic analysing schema (acronym 2-D SAS) has been developed to clarify a given word/term in a structured mode both according to non-formal senses and referents and formal scientific meaning and referents. The schema is constructed on ideas from semantics, semiotics and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approach is supposed to be a contribution to make a fine-gain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nceptual change. The role of referents and referent change in conceptual change is highlighted by analys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recurrent mix-up of the terms heat and temperature among students at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而力图从语言的深层结构——义位入手去分析《类篇》互训词,在词的同位义和非同位义上作了总体分析,之后在同位义中又分出几个不同的语义特征分别加以更充分地论述,如色彩性语义特征、空间性语义特征、时间性语义特征、性状性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等。通过这样的分析,互训词(或称同义词)的可辨析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以“言意之辩”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外等理论命题的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