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作文》2006,(3)
《韩非子》中载:董阙于到赵国上地去当长官,见到一条长达几百米的深涧,两边陡峭如壁。董问左右:“人有没有跌到此中的?”曰无。又问:“呆傻疯癫之人有跌进去的吗?”曰无。再问:“牛马犬猪有吗?”回答还是无。董阙于说:“我有办法治理了,只有让法律如同这深涧,任何人跌进去也是必死无疑,就没有人敢冒犯它了。”  相似文献   

2.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本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也有两读的情况。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这种情况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3.
1.接受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东西,改变生活中可以改变的东西。2.最简单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得到的可能是最不简单的结局。3.科学高效地利用时间,可以相对地延长生命;乐观积极地对待时间,可以绝对地延长生命。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172页,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我先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生读注释1。)师:注意《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板书),“晔”读作yè,不读hu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时要求:(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注在书上;…  相似文献   

4.
《强项令》是语文版语文教材2003年版七年级下册第26课一篇文言文课文。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强项令中的强字的正确读音究竟该怎样读,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强是一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一共标注有三种读音:qiang(阳平)、jiang(去声)、qiang(上声)。当它的读音读阳平时,对它意义的解释有(1)强壮:力量大(2)优越;好(3)程度高;坚强(4)使用有力(5)表多余(6)表姓氏等六种解释。当它的读音读上声时,它  相似文献   

5.
第十课     
同学们,记忆英语单词是不是让你们很头疼呢?在这个栏目里,我们将通过学音标教大家将小学阶段的单词一网打尽.大家好好学,不要偷懒哟,很快你就会成为单词小达人啦!  相似文献   

6.
一说背景。即说学生现有的基础;说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说教学环境,重点是师生关系。二说教材。即说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说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说教学目标的着力点;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点;说教材中的育人点。三说理念。即说新课程的各种理念在本节课的运用,特别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在本节课的体现。四说结构。即说教学流程,或说教学模式。说课者要力求形象生动地表明自己所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五说策略。即说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计策和谋略;说如何教得生动、学得主动;说如何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六说…  相似文献   

7.
正当许多家长为孩子不能挤入“前十名”而苦恼万分的时候 ,正当许多教师把全部精力盯着“尖子生”的时候 ,正当许多学校为出过几个“高考状元”沾沾自喜的时候。浙江一位小学教师在长期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 ,发现一个“第十名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十名现象”提醒我们 :该反省一下我们相沿已久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考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8.
“借第令”课本注释为:“借,即使。第,仅。令,即使。”我以为把“借第令”分而注之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是一种语词的复用现象。仿如: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  相似文献   

9.
李建美 《辅导员》2009,(9):46-46
《购物袋与环保》一单元中,课文安排了“了解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塑料袋的危害”“合理使用塑料袋”三项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塑料方便袋“底细”了解得一清二楚。方便袋的确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乱抛乱丢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让我们触目惊心。如何对方便袋进行改进,使它更符合环保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各自的设想:制造一种使用后能食用的塑料袋,而且有草莓味的、香蕉味的;改变方便袋的生产原料,使得用后的方便袋经过处理变成花泥;生产一种药水,塑料袋一接触到这种药水就会马上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北京的三元桥建于1984年,是服役了30多年的城市桥梁,不久前进行大型维修,从更换主梁到恢复工作状态,仅用了43个小时。这段视频传到You Tube后火速升温,短时间内播放量超过120万次,引起国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一些外国网友看到中国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复  相似文献   

11.
《中学文科》2007,(1):84-87
【考点预测】1知识:(1)理想的含义、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2)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3)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4)进行合理选择的方法和策略。(4)终身学习的意义。2.能力与活动:(1)具有找到自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与能力。(2)觉察自己面对压力的各种反应,具有能够全面、客观认识学习压力的能力。(3)具有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调整对考试结果自我期望的能力。(4)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为自己作出明智的选择的能力。(5)培养接受新事物以及与团队合作的能力。(6)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中“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句,其中“借第令毋斩”课文注释为:“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借,即使。第,仅。令,使。”将“借第令”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借,即使。第,仅。令,使”这三个字单独解释确实是言有所本的,但在这里就不恰当了。根据这三个词的分别注释,串起来“借第令”应该是“即使仅使”,这是无法讲通  相似文献   

13.
我一向怕上自然科学课。所以当帕尔老师宣布,下一课是辨认鸟儿时,我非常开心。辨认一只鸟儿,有什么难的?只要有羽毛,会飞的,就是鸟儿。这一课难不倒我,我想。可是,我错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陈涉世家》一文,其中"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句的注释有误,一是不能随意增词,二是"藉第令"是同义复词,不必分开解释。因为同义复词产生误注误译现象较多,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16.
17.
共和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红头文件,截至去年已有48个。教育界人士习惯地把这样的文件称为“减负令”。今年教育部下发的是第49个“减负令”。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从来没有过如此美丽,如此青春,如此激情四溢。作为南京人,更是在此之前就早已经沉浸在“十运”浓重的节日气氛中了:因为“十运”,南京奥体中心提前落成使用,南京地铁提前开通运营,长江三桥提前建成通车……总之,因为“十运”,南京的城市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南京人也在国人面前一时显得异常精神。的确,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2019,(5):38-40,F0003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9月21日下午15时45分,随着航天员景海鹏“同学们好,我们一起开始一场探索之旅吧”的开场白,“天宫课堂”第四课拉开了序幕。这节太空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现场直播,时长约48分钟,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