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益芳 《成才之路》2010,(29):46-47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是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许多特点,本文就思维的开放特征、实践探索特征、学生主体特征、方法教育特征、能力培养特征几方面作一尝试分析,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对政治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这就为尝试政治教学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方面全面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主要途径,一直在探讨学生发展的内涵与策略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教学中,应努力凸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尝试、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为重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将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英语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的作用越发突出了。  相似文献   

5.
曾泽光 《广东教育》2009,(12):49-49
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新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尝试探究教学”以“尝试——讨论探究——再次尝试”为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为参与过程,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创建最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下面是笔者运用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几点实践.  相似文献   

6.
“尝试探究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探究讨论——再次尝试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创建最宽裕的学习时空,  相似文献   

7.
传统体育的教学统一内容、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根据素质教学的要求、参照国内许多学校试行俱乐部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进行了选项教学的实践尝试。实践证明:选项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拟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8,(9)
"尝试探究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尝试——探究讨论——再次尝试"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创新学  相似文献   

9.
对于初中生而言,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尝试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文结合实践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有宣 《云南教育》2003,(35):31-32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本人根据初中化学的教学实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尝试。通过实践表明:创设条件组织和指导学生针对生活中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化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一、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1.教学目标初中化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化学》中编排了“社会调查”、…  相似文献   

11.
数学中的创新需要敏锐的观察 .数学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名题隐性教育价值 ,教学设计中 ,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探究 ,让学生“重复”这些创新、发明的过程 ,进行类创造 (再创造 ) ,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观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学习、实践和体验数学创新过程 ,从中获得创新体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数学中许多问题的提出都源于对“平凡”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 .欧拉曾经说过 ,“今天人们所知道数的性质 ,几乎都是由观察所发现的 ,并且…  相似文献   

12.
正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新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能最真切地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是我  相似文献   

13.
“尝试探究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活动在青少年智慧思维、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化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一是发现学习法,二是小组合作式学习,三是化学实验操作学习,四是创造性学习法,五是补充、完善学习法,六是环保调查学习法。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引起广大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堂的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理论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有关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拟就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问题发表陋见。  一、消除创新思维障碍 ,建立有益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环境  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与障碍。传统的教学习惯于正向思维及固定的模式 ,往往把现成的知识塞给学生 ,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尝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无需形成或提出自己的问题 ,只能为常见的思维定势所左右。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盲目迷信书本、迷信教师 ,书本及教师未提过的不去想亦不敢想 ,更不会去做。培养创新人才的…  相似文献   

17.
李洪堂 《考试周刊》2014,(45):67-68
<正>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探究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究知识,达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  相似文献   

18.
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欣 《江苏高教》2000,(5):85-87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有关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亦拟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一、消除创新思维障碍 ,建立有益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环境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与障碍。传统的教学习惯于正向思维及固定的模式 ,往往把现成的知识塞给学生 ,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尝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无需形成或提出自己的问题 ,只能为常见的思维定势所左右。许多学生在长年的学习中形成了盲目迷信书本、迷信教师。书本及教师未提过的不去想亦不敢想、更不会去做。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改…  相似文献   

19.
一种提高冶金工程本科学生整体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有针对性地开设《文献检索与网络技术》课程,并就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打破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而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尝试了教学实践内容、教学实践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中的创新需要敏锐的观察. 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名题隐性教育价值,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探究,让学生"重复"这些创新、发明的过程,进行类创造(再创造),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观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学习、实践和体验数学创新过程,从中获得创新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