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涌动的社会。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激发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的方针。倡导“四个尊重”,就是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贯彻“四个尊重”,就是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就是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性是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积极性就没有创造性。人的积极性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又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  相似文献   

2.
重大战略:建设一个创业型的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谈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重申了党的十六大有关鼓励创业的精神: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有关形成创业机制,特别是鼓励人们创业和干事业的精神,加以深入理解,并且在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注重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筑牢党的执政之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任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根据《决定》,我们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通过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阐述,分析由于传统文化对创造活力的制约,造成我国创造活力未被充分激发,提出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奖励》2006,(5):58-59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业意识,中国发明协会决定开展第二届“发明创业奖”评选活动。“发明创业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调动群众发明  相似文献   

7.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  相似文献   

8.
群言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新华社发表评论说,“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  相似文献   

9.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提出的治国目标和理念。从我们民族的思想资源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人、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充分培育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成为每个地理教师深思的问题。一、互相尊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负责干部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扎实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相似文献   

1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学会理财和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打工     
张文钰 《高中生》2013,(1):50-50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尊重,即“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对引领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导向,进一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这一重大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  相似文献   

15.
浅谈如何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的提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就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这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的提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就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这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怎样正确认识“剥削”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再一次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许多人为此产生了困惑。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求教大家。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面临的新情况一般认为,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  相似文献   

18.
劳动创造历史。工人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乃是永恒的真理。“劳动光荣,工人伟大”。该是不朽的赞美。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为辛勤工作在教科文卫体战线上的劳动者,送上一首节日的赞歌,让劳动之花光荣绽放,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旗帜在全社会高高飘扬。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决定中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维护社会稳定,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支持,改革、发展、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铁三角",是和谐社会的动力系统.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促进社会公平;要营造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