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社会要求现代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主体思想、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因此,如何提高以主体性为核心的人的整体素质,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鸿昌 《成人教育》2011,31(8):53-54
成人教育主体性是指作为成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主体承担者在成人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性的总称,表现为成人教育系统内部各主体的确立和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领域更缺乏对主体人的关注,存在着主体性的缺失,应考虑从提高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主体意识、教师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等方面发展成人教育实践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戴叶 《考试周刊》2010,(49):92-93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教育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数学既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又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黄静斯 《教师》2013,(4):14-14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综观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变化之历程,可以明显看出,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在不断提升。社会越是先进发达,就越是需要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等高主体性的人才。因此,如何发展幼儿  相似文献   

5.
声音     
《陕西教育》2007,(5):4-4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新课改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的人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学以致用,关注现代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注重反思,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6.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能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 ,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威 《成人教育》2013,(4):114-117
社会责任感是作为主体的社会成员对自身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同和情感体验。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应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培育人们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主体意识,同时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否具有并且发挥较强的主体意识与作用是关乎文学翻译成败优劣的首要条件。原因如下:译者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译文与原文永远"相异、增加或减少";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追求"无我",但是都难免"有我",可谓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译者发挥其独有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原作在译语中得以"青春永驻"。一言以蔽之,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当具有并且尽可能地发挥独立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也是文学翻译走向成功的"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9.
幼儿师范的舞蹈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创造性活动,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外因,学生自身是内因,但教师这一外部条件却是关键因素,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贯穿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呼唤人的主体性。一个人只有具有主体意识 ,才会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而这些内在的素质都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 ,也是思品课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那么 ,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从而达标创新呢 ?巧用课后栏目 ,优化学习状态。 栏目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剧作《雷雨》,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和礼赞,在对人类情怀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雷雨》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意识深处的关怀,对生命的张扬,正是曹禺剧作最为夺目之处。  相似文献   

12.
人的存在与人的发展就是为了寻求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发展就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我性的有机整合。讨论人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得出人的和谐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自由的实现,追求人的主体性实现。教育因此是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是走进人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时代任务就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适应意识和选择能力,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提高人的生活境界,追求人的自由与“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技术教育从思想根源上源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追求,它通过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 ,道德的需要成为人的本质需要。实现社会整合的道德途径 ,必须着眼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 ,在个体的人身上去探寻 ,落脚于道德价值目标的确立、道德人格的塑造和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是现代诗歌的根本立场。现代诗歌以沉思为基本状态 ,以边缘本位为先锋品格。其边缘切入的运作过程在两个向度上展开 :一方面是个人话语 ,呈示个体生命独特的情感史 ;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的共同话语 ,为人类提供一些原型 ,从而指向人类生命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儒家的重要范畴,从辞源上而言,它产生于西周时期:从观念上而言,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的是人对神灵的虔诚的心理态度,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德”的观念的凸显,“诚”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对道德的虔诚信奉;“诚”作为范畴而言,由《中庸》最先提出,在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7.
独立意识的形成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体现,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独立意识现状的分析,简要阐释大学生独立意识涵义以及与主体性教育的关系,提出推动大学生独立意识健康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帮助学生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本质是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因而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并在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体现。具体而言,就是德育观念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大潮已过的九十年代中期,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以寻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移民的寻根情怀以及寻整个人类的精神心灵之根这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展示了更为丰满的寻根意识和寻根思想.寻根永远是人类文学和文化的母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