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独立设置、封闭定向型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体制必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个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师范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范教育走向开放是必然趋势 ,是一种进步 ,是师范教育体制创新的核心。从我国教育发展和师范教育实际来看 ,师范教育的体制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首先 ,构建开放型的教师管理体制 ;其次 ,更为严格地推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第三 ,在积极推进师范教育走向开放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当前国内外师范教育改革的现实,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两级过渡,并最终走向一级;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多元化;学术性与师范性将最终走向整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日益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结合当前国内外师范教育改革的现实,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两级过渡,并最终走向一级;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多元化;学术性与师范性将最终走向整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日益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试论师范教育的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我国传统的独立设置、封闭定向型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体制必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一个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师范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师范教育走向开放是必然趋势,是一种进步,是师范教育体制创新的核心,从我国教育发展和师范教育实际来看,师范教育的体制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首先,构建开放型的教师管理体制;其次,更为严格地推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第三,在积极推进师范教育走向开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转型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影响教师教育改革的因素中,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特点不容忽视.一些国家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表明,由于中等教育层次上师范教育机构的消失和师范教育走向非定向,现代师范(教师)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因此,由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走向开放、非定向的教师教育,应是思考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体制的创新,即在办学主体、培训类型、师资队伍、驱动机制以及投入渠道等方面开创新局面。不同主体的参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包括普通师范教育和职后师范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为职后师范教育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即各级教师进修院...  相似文献   

7.
刘根东 《江苏高教》2001,(5):122-122
所谓一级师范教育体系 ,是指随着基础教育对师资要求的提高 ,原来由中等师范学校 (含幼师 )、师范专科学校、师范院校构成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 ,转变成全部由培养本科师范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构成的师范教育体系。这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如江苏省 ) ,已势在必行。1 .科学确立师范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目前师范教育系统相对独立 ,从学生的招生、培养、培训到就业基本上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包揽 ,而开放式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 ,必然涉及到对部分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其它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构的有关管理。如何调动和组织这诸多机构在师范教…  相似文献   

8.
试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机构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三个发展阶段,教师养成方式经地了摹仿、教师职业专门培训和教师职业证书三个历程,并指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是师范性和学术性从分离走向整合的发展轨迹。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国际趋势,即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师范教育的多层次化、师资培养渠道的非师范化、师范教育课程的通识化、教师资格认可机制的三级制、教育专业经以及实施研究生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改革走向与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特点:师资培养由定向向非定向转变;教育结构由三级向二级转变;课程体系由专业性向基础性、综合性转变;毕业生由“统分”向自主就业转变;师资培养和培训向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十六世纪末首先在法国出现近代师范教育机构之后,世界师范教育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单一到多层次、多形式以至更为高级、完善的发展历程。私立师范教育机构到公立师范教育机构,宗教势力控制师范教育到由政府管辖师范教育事业,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兴衰以及把师范教育纳入公共教育的重要轨道等等,可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新课改下高师地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难,提出高师地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包括创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评价等,以此提高高师地理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肩负着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责任的高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满足新课改的师资要求,高师继续教育应依托高等师范教育资源,构建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调整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重塑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培训专业化;拥有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建设自己的品牌学科专业。  相似文献   

13.
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处于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重要变革时期,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适应了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建立“开放型”、“综合类”、“高层次”、“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西中等师范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是一个不断综合的过程.传统的中等师范教育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江西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之路就是按照国际教育教育的新模式,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师范性为特色,以综合化为方向,以高水平为目标,加快综合,不断转型,走一条自我创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水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对中国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进行分析,并对当前中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现有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诸如教育类课程设置时间少教学质量不高、实践类课程的实施未达到预期效果、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和师范生自主训练动机不强、意识淡薄等制约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教育类课程设置、建立分散延续“一贯制”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寻求中小学的帮助等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员工。而企业内教育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对于中国而言企业内教育还存在着诸如培训计划执行不力、培训内容随意性大、培训次数少、培训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中国的企业内教育得到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师范院校应确立教师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是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总称,其实质是实现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我国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单一封闭的教师培养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已显露出种种不适应,并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师范院校,必须确立教师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内涵,扩展外延,实现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8.
“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关键要依托教育和科技优势。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是“教育强省”的基石。省政府要从经费投入、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推进两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实现小学教师本科化;同时要积极开展“4+2”教育实验,推进江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教师职业伴随着师范教育的诞生、发展不断发生变革,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特征。根据国际国内师范教育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国要加强教师专业化,须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开放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师资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高职师范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缺乏系统思考,各教学系各自为政,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缺乏现实考察,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缺乏竞争力;课程设置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类和人文素质课程。应对策略为: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重视师范教育,将其与其他职业技术教育同等对待;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设置专门的教师教育系并进行准确定位;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提升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