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相对于"惩罚教育",我更喜欢"教育惩罚"。因为后者强调了惩罚的"教育性",也突出了惩罚的重要性。当前,教师谈罚色变,学生遇到惩罚,只要稍不如意,一顶"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就扣过来,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挑战行为底线的学生日益增多。我们的教育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孩子犯了错,给予惩罚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是,惩罚孩子需要智慧。运用智慧,才能把"错误"变成"资源",变成"财富",变成"契机",才能"惩"出效果,"罚"出精彩!前段时间出差回来时,正逢老婆怒气冲冲地教训儿子。说话间,老婆递给我一本儿子的作业本,翻到最后一次作业时,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一句话——"老师,作业太多,我没时间,这次只能做一半了!!!"为了宣泄自己强烈的感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似乎已成共识。于是,激励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呼声越来越高,社会舆论也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错误或不良倾向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只好能不看的不看,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下去"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德培养和教育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我国《教师法》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重在通过"罚"而达到"惩",通过"惩"而达到"变".惩罚教育是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有人认为,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走神、逃避参加集体活动等行为,在屡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其进行诸如罚站、罚跑、写检查、抄课文、打扫卫生等惩罚教育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能采取了很多不同方法,其中不乏含有惩罚的手段。惩罚并不等于打骂,其内涵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呵护,一种艺术。只要罚之有方,罚中有度,度中有情,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合理的惩罚往往能让学生改掉学习过程中的恶习,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让他们爱上英语,乐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体罚是以损害人体、侮辱人格为惩罚手段的错误教育方法。在幼儿园和中小学中,体罚现象久禁不绝。体罚行为的实施主体是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被罚者往往是违纪学生。体罚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直接责打学生,让其它学生代行体罚或让违纪学生自罚,以及罚学生劳动、做...  相似文献   

9.
庄华涛 《四川教育》2015,(Z1):85-86
教育之"罚"往往会是教师在学生犯错,尤其是屡教不改或犯大错的情况下进行的教育行为,此时的教师极大程度上会受不良情绪的控制,因此做出的决定很有可能是非理性的。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我们如何把握好惩罚的"度",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作为教师,在采取惩罚之前,明确和掌握"罚"前"四问"的智慧则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它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教育问题和手段本身的认识,还能对学生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弊端,许多家庭过分纵容、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错,多数采取了容忍、包庇的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观点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教育"惩罚"的手段,结果学生往往犯了错误却不认错,更加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为班主任如何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呢?合理适当的教育"惩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成长。因此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一、激励中的教育惩罚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懵懂的他们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错事、说错话都是难免的。如果学生犯了  相似文献   

11.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方式,也是幼儿最喜欢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一特点,许多教师往往会对一些表现不良行为的幼儿采用暂时取消其参与游戏的机会,以示惩罚.很多人认为,这种游戏惩罚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会对幼儿造成伤害.事实上,游戏惩罚如果使用得当--"罚"得有理,"罚"得有度,"罚"中寓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研 《下一代》2013,(6):26-26
时下,在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重教育轻惩罚"或"只教育不惩罚"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倾向,使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是必须的,是第一位的,但适时、适当、必要地对孩子加以惩罚,只要错罚得当、罚当其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之所以对惩罚孩子讳莫如深,主要缘于对孩子实施惩罚的错误理解。一提到对孩子进行惩罚,就会被认为是对孩子的斥骂、痛打、  相似文献   

13.
体罚学生早已为学校明令禁止。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这种以"罚"代教的"棍棒"式教育逐渐得到遏制。但是,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变相惩罚方式--"心罚"--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胁迫、谩骂、讽刺、挖苦、冷落甚至羞辱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极不文明的错误言行对待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   与体罚相比,心罚之危害更大。从"罚"的外部特征来看,体罚是显性的,而心罚是隐性的。教师对学生"心罚"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态度,较之体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当前对于校园的"心罚"风,一来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客观性与原则性。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  相似文献   

15.
夏玲彩 《教书育人》2007,(10):13-14
什么是惩戒 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相似文献   

16.
梁红梅 《文教资料》2008,(3):143-144
举国上下反对体罚教育的今天,许多教师"闻罚丧色",不敢对学生施以惩罚教育了,造成了教育力度的不足.分清惩罚与体罚的界限,适当运用惩罚手段于教育,对于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计算错一道题就罚做同类型几道题,这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惩罚办法。在小学里一道算术题计算错了作全错,到了中学里又分步给分,中学生往往误认为计算不重要,放松对计算的严格要求。这些做法都来源于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生在计算申的错误都是因为学习态度不认真、精心大意造成,不值得大惊小怪,通过惩罚教训,计算错误自会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出差错,固然有学习态度的原因,但更应该从他们的思维品质方  相似文献   

18.
由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缺乏清晰的理解,人们走进了教育惩罚的误区.体罚不等于惩罚,把"体罚"等同于教育中的"惩罚",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惩罚作为一种德育手段,是从学生身、心两方面促其改过自新,奖惩都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奖惩并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惩罚在课堂管理中能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矫正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且还是评价学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但在现今的课堂中惩罚却有被误用、滥用的危险,具体表现在为了预防学生犯错误而实施的惩罚,为了弥补错误而实施的惩罚,以及走向极端的体罚。课堂管理呼唤符合伦理精神的惩罚,教师需要满怀感情和善意恰当地实施惩罚。从伦理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惩罚,能够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自己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严重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当然,惩罚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任何惩罚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学生为根本,使学生在"受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