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世界近代史有关教学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世界近代史的定义、开端以及分期问题,学术界颇多争议。笔认为资本主义史不等同于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的断代应顾及整体世界的面貌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张海鹏先生积极参与了上世纪80-90年代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近代史的分期、基本线索、研究的若干原则性问题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为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了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广及到近代史的断限、分期的标准以及近代史的具体分期等问题,虽然没有作出完全统一的意见,但基本上把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19年五四运动,似乎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定论。而八十年间历史的分期,大致上根据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个革命高潮作为近代史分期的标准,并作为编写中国近代史的体例。近年来,史学界在逐步摆脱左倾思潮的干扰,以实事求是的原则,重新评价近代史的若干重大事件,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关于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分期間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內部進行歷史分期的問題,就这一点而言,我們应該首先把它与目前正在热烈爭論的古史分期問題区別开来。但是,分期问题的讨论,对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編纂和教学工作也能起極大的推动作用,就这一点而言,我們又应該给以与古史分期问题同等的重視。  相似文献   

5.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进程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史学著作体系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在80年代,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研究堪称“显学”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许多重大问题的重新认识,也直接关系到中国近代史著作新体系的酝酿和确立。 早在50年代,史学界在讨论近代史分期问题时,多少也涉及到了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当时胡绳提出;“要解决分期的问题必须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是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时,主要的任务是在说明什么,以什么来做基本的线索”,主张要解决分期问题,必须先找出基本线索,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只有先找到基本线索,才谈得上对它分段,也才谈得上中国近代史著作与教材体系问题的解决。 因而到了80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984年和1987-1988年两度出现高潮。归纳起来,其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史学语境中,"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划分具有深刻的含义,比如将近代史主要看成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现代史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胜利的时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则往往以"十月革命"为标志.这一历史分期法曾经是我国世界近现代史体系的正统和主流,目前仍有学者坚持这种分期,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它显然受到较多的批评.与此同时,人们一直试图提出更适合的世界历史体系和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分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依据作为历史线索的三个基本条件,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提出了以“一条主线,两种转变,两个时期,三大板块”来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处理其分期及编写体例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似乎已成定论。即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止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现代史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直至今日。仔细研究一下,这一分期的某些部分,似有商榷之处,应该再议。 (一) 这个传统的分期论,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是对的、科学的。因为从此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刘宗绪教授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一书,不仅构建了世界近代史新体系,而且对世界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文章对该书的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宏观研究日趋活跃,成效显著。本文拟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基本线索与历史分期,社会性质与近代社会的总体估价、社会主要矛盾等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稍作简要介绍,以期有助于研究的深入。一、基本线索与历史分期1、基本线索史学界于1984年—1985年和1987年—1988年两次出现关于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的高潮。关于第一次高潮讨论情况,曾景忠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述评》一文中作过比较系统的介绍,兹不赘述。1985年后,分别赞同“两个过程”说、“两大任务”说、“三大革命高潮”说和“四个阶梯”说者颇不乏人。不过,也有一些论者提出了如下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苏瑛  郭鹏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5):142-143
提出目前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活动对世界近代史教学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世界近代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分期問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問题,过去是一个从来沒有彼人重視的問題。一九五四年第一期“历史研究”上发麦了胡绳“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間題”一文,初次提出了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分期的問題。他首先指出运用资产阶級观点和方法不能正确地說明近代历史,往往只看到历史发展中某一片面,而忽略了許多带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現象。許多资产阶級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并沒有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本貭的东西,因此也就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至于許多近代史的  相似文献   

13.
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下册的下半部分内容是世界现代史。怎样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叙述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知识,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规律,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里,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一世界现代史的下限问题在世界史中,现代史和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分期问题所不同的就是它没有一定的结束的年代。它的下限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选定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是史学领域最早展开学术性讨论的课题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史学界一些专家学者就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六十年代以后,这一课题的讨论渐趋沉寂,近年来又重新兴起。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繁荣中国近代史教学,继续开展对这一课题的学术性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这一课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分期标准问题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意见,对中学教师同志在中国近代史教学工作中,掌握该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可能有一定的帮助.文中的一些论点,希望大家讨论.简题是从中国近代史分期周诬的甜篇引起来的。在中国近代史分期周题的对渝中,首先牵沙到的,是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简题。有的同志基本上用阶极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帆;有的同志以社会主要矛后的聆展变化为标准,有的同志将生产方式的表征和阶叔斗争的表征桔合起来考察。各人所持的标准不同,划分的历  相似文献   

16.
近日拜读了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夏诚先生的新著《近代世界整体观》一书,颇见新意,深受启发。夏诚教授在该书中以其新颖独到的见解和对世界近代史精辟的宏观分析向我国世界史学界提出了挑战。《近代世界整体观》(以下简称《整体观》)是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可喜成果,显示出我国近代史研究已开始突破传统的框架,走向世界。建国以来,我国世界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走了许多弯路。50年代我们开始受苏联《世界通史》体系的影响;6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撰写和出版了好几部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著作,各高等学校自编自用的世界近代史教材更不计其数.对于如何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世界近代史,无疑地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打倒了“四人帮”,党中央号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强调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原著,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  相似文献   

18.
从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垄断资本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成型的基本历史。掌握、理解这一发展线索,对学好复杂的世界近代史是大有裨益的。本人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根据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概括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组织”三个阶段。实践证明,这种分期对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世界近代史中期分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的中期分期应以1760年代为宜,其经济上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开始及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的发展;政治方面则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来临,在国际关系领域,欧洲得以确立其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而东方诸国则走向衰落,以1760年代的界标,世界近代史的前后两个时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僵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范式被打破 ,生产力标准论、横向联系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和现代化研究三个范式逐渐形成 ,世界近代史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作为生产力标准论范式的主要代表 ,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宗绪先生为世界近代史学科的范式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实事求是原则指导下得出的一系列新论 ,引发了世界近代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一系列突破。 2 0 0 3年 3月 ,刘宗绪先生的学术文集《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论稿》①(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