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歌英译的过程和翻译主体因素对传递意境深有影响。翻译主体的审美经验介入,在目标语主流诗学的影响下直接作用于诗歌的审美移植和诗性传递,翻译主体应该减少对翻译客体的主观干预,达到诗歌翻译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实现意境和语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3.
"美"的思考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故而其对诗歌的传统以及审美习惯都有明显差异。诗歌翻译实践中,照顾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是译者要时刻铭记在心的钥匙。诗歌译到让人能获得审美的享受,才算成功;片面求信,读来无味,则译犹不译。虽然诗歌翻译家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追求美的传递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典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闫瑞峰 《海外英语》2013,(23):175-177
国内许多翻译家和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过大量翻译,然而出自国内翻译家之手的译品在西方世界却很少会受到读者欢迎。国内翻译家和西方翻译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总体策略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情趣也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诗英译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的分析,以构建合理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郭沫若翻译理论和诗歌翻译实践的分析,从神韵、气韵、音韵与得失诸层面,对郭沫若的译诗再创造精神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论,旨在从这位伟大诗人颇富审美意味的翻译文学批评观译论和实践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8.
诗歌能够集中地艺术化地反映社会生活,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意境深远,因此诗歌翻译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世界各民族语言艺术百家争鸣,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均有所不同,但语言的共性仍普遍而广泛地存在,导致在诗歌翻译这一领域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始终存在。《天净沙·秋》作为元曲代表作之一,用笔精深、风格独具且婉约清丽,通过分析比较其三种英译本,以期呈现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对立及和谐。  相似文献   

9.
李凯  付瑞阳 《考试周刊》2009,(37):30-31
诗歌翻译不是纯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还应将原诗中所包含的审美艺术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从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出发.探讨在诗歌翻译中,译音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原诗中的美学艺术与审美价值,并在译诗中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0.
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论诗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妇的。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诗歌翻译必须达到满足读者期待心理,适时创新形式,选材以情动人,文字晓畅易懂等审美要求。译者应以诗歌翻译审关要求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体式都不可能具有通适性。因此,在以白话体译诗为主流的翻译中,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只是在选用词曲体时应考虑译诗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方式,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6.
章盈  张汨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03-105,109
杜甫《登高》英译本通过适当的用词、长短音的运用和句式的排列尽量贴近原诗悲壮的意境,通过头韵尾韵的运用和句子长短的控制,以aabbccdd贯穿整诗,在形式和语篇幅度等方面都顺应了原文的简洁而不失韵味,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读诗环境以及社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达到了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途径,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的介绍和分析,从美学角度对文本《葬花辞》的三种英译本进行比较,意在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既要音美、形美,还要意美;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