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似华裳,我轻轻穿上,享受永恒的温暖!——题记爱,有时不需要山盟海誓,却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时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却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  相似文献   

2.
沉静内敛     
不需要拥有银行家或是企业家的头衔,只要他有—双睿智而懂我的眼睛;不需要众人钦羡的目光,只要他坚定如一地牵起我的手;不需要他浪漫多情,只要他拥有温柔的目光;不需要他年少多金、英俊帅气,只其他许下永恒誓言,永不离弃。这就是铂金之于男人,衬出低调而诱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3.
喂!小猪     
即使那些我们相视而笑一起看电视听音乐写作业的日子已不复存在,我的心也永远会为你保留一个位置。我知道永恒,所以不轻易许下永恒,但是,小猪,我为你许下这样一个永恒。  相似文献   

4.
从来就怕遭遇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死亡。从来就听说它的惊骇与惨白。但我也常常听到“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人,是在一步步趋近死亡。芸芸众生,该有多少种死亡的方式?而你,又选择哪种?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十五朵玫瑰组成的花环的中央.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康乃馨。 一直.我沉浸在您给予的快乐、甜蜜和关爱中。直到生命永恒的那一天,我仍想让您在爱里享受幸福——不需要任何激越的誓言,只有康乃馨低低的倾诉……  相似文献   

6.
韩艳红 《河北教育》2011,(12):17-18
有一双手,不需要琴弦,却弹奏出世间最美丽的乐章;有一双手,不需要信笺,却呈现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那是出现在课堂中的一双神奇的手啊!那样的一双手成了我记忆中永恒的镜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有效的肢体语言,什么是教学的魅力,什么是名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7.
合生     
孙喜惠 《新作文》2013,(Z1):31-37
@子衿说:"爱与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两大主题",这两点在《合生》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少女"我"对穿明黄色球衣的男生的暗恋,而男生却喜欢着有着长卷发的女生;在长卷发女生患重病以后,男生为了完成她的心愿而丧生,"我"呢?只能靠大把大把的药片维持精神。乍一读完,或许你会嗅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颓废的气息。然而在这永恒的爱与死亡背后  相似文献   

8.
从来就怕遭遇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死亡。从来就听说它的惊骇与惨白。但我也常听到“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人,是在一步步趋近死亡,芸芸众生,该有多少种死亡的方式?而你,又选择哪种?  相似文献   

9.
当骑士遇见暴君,当疯癫与疯癫碰撞,世界会变成怎样?堂吉诃德的浪漫化疯癫,与卡利古拉"我思故我疯"的疯癫,二者的疯癫机制有所不同但通向同样的结果。疯癫始于不需要理由的自我狂欢,由幻觉的解放走向无法反驳的绝对逻辑,在毁灭的同时也在建构,在证明自己自由的时候也被自由所害。疯癫是是对死亡的反抗,对荒诞的反抗,最终将走向毁灭与虚无。这不仅仅是因为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更主要是纯粹幻觉与绝对逻辑的存在只能有所依存,无法彻底被世界接受。而死亡和荒诞的存在永恒。  相似文献   

10.
心灵城堡     
心灵城堡,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但,我想我的心灵空间更引人注目。如果,你悄悄地进入了我的心灵城堡,我希望里面的风景很美,能让你留念一生久久不愿离去……淡淡的笔墨下的淡淡的心情,不需要重彩粉饰,也不要永恒的记忆。生命中不断有得到或失落。于是,看不见的,  相似文献   

11.
诗人勃莱克诗云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我想 ,受死亡驱迫的短暂的生命 ,应如何才能将刹那变成永恒呢 ?从刘海洋的身上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刘海洋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 ,在前些时候 ,他以硫酸蓄意伤害北京动物园黑熊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人痛斥社会弊端 ,有人指责教育体制 ,也有人质疑刘氏的认知缺陷。而我只想说 ,刘海洋在面对黑熊痛苦地在地上打滚时的那份冷漠和麻木确实使我震惊。人是感情动物 ,没有感情的人 ,他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世界是美好的 ,自然是多彩的 ,如果一个人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爱身边的一切 ,…  相似文献   

12.
穿过死亡之门/超越年代的陈旧的道路到我这里来/虽则梦想褪色.希望幻灭/岁月聚成的果实腐烂掉/但我是永恒的真理,你将一再会见我/在你此岸渡向彼岸的生命航程中——泰戈尔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人生的永恒话题;死亡是艺术的永恒话题.作为生命终点的死亡是悲哀而丑恶的,但作为艺术起点的死亡却可以是美丽而崇高的.如果说火莲花上涅槃的佛祖代表了死亡的美丽,那么十字架上的耶稣则象征了死亡的崇高.死相对于生.生与死构成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尽管来源于加缨对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推石上山的故事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已成为现代人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的流行观念的精神支撑,但我想它仍然不能撼动终点的地位.因为无权选择起点的人却未必不可以选择生命的终点.死的方式和时机常常可以浓缩整个人生的意义.人不会因为出生的贫富而不朽,却能因为死亡的不同而遗臭万年或流芳百世,甚至死亡常能构成人生绝顶的美,此时,便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言:“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长拉玛卓夫兄弟》.西绪弗斯永不停止、循环往复推石上山的过程是可怕的.诚如加缪所言,他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体现了人的不屈服的(?),但如果我们用人  相似文献   

14.
突出成人教育特色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应学生变化的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成人教育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探讨影片<失乐园>作为不伦题材使用悲剧结局的原因.从雅斯贝尔斯的悲剧超越理论角度来看,悲剧可以通过死亡得到解救,以死亡达到空间与时间的瞬间凝固,表达真正的形而上的爱恋永恒--对纯粹本能爱情的坚贞与执著.而影视作品"时空合一"的审美特性所带来的时空感受的超越,则升华了永恒主题的表现层面.  相似文献   

16.
<正>墓志铭是刻在墓碑的文字,古往今来,墓志铭也是永恒仪式的艺术呈示,是"反遗忘"的一种墓园文化.美国作家海明威热爱生活,并创作了一系列不朽名著.他的墓志铭很幽默:"恕我不起来了."充分表现了作家不惧死亡、积极乐观的态度.聂耳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  相似文献   

17.
时间问题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困惑焦虑,也是写作的原动力之一。“当圣保罗说‘我天天死亡’时.这并不是他的一种伤感的表达。事实上我们是在天天死亡,天天出生。我们在持续不断地出生和死亡……时间问题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们每一个人是谁?  相似文献   

18.
人终不能免于一死,死亡是人类永恒思考的话题,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西方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形成了他们极其深刻的悲剧,他们要人物的彻底毁灭,敢于直面死亡;而中国文学里的死亡则更多是幻化与审美,就形成了不彻底的中国悲剧,总是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在后面。  相似文献   

19.
张美 《文教资料》2006,(29):87-88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她之后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现代派诗歌影响较大,因此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她是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过1775首诗,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以死亡和永恒为主题的。本文以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这首被后人广为传颂的诗为例,分析了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诗人眼中的死亡、永恒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死亡"作为文学的母题,因其临界终极而魅力永恒,无法诠释又被多次诠释.现代女作家对"死亡"的书写有性别的、断代的属我特征,对之梳理是必要而有价值的.通过探讨女作家对"死亡"所采取的观点、视角及功能取舍来窥测她们的生命观、价值观,则可获取学科研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