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杰在第16期《南方窗》撰文说,学者茅于轼最近推荐一本新书《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作者宋怀常),专门讨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茅教授指出: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人的思维能力上,特别是在逻辑思辨能力上,存在相当差距。言语失范、逻辑混乱的现象相当严重。不少人缺乏理性,不会论证,推理简单,看问题偏激片面,动辄破口大骂,搞人身攻击。中国式思维残障的问题,终于有人勇敢的喊了出来,茅教授警告:中国人思维水平之低劣,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这就是思维危机。原因何在?首  相似文献   

2.
沈莉 《考试周刊》2011,(57):30-32
有关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曾一度引发热议。近代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评价,尤以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为主要代表。而在近代中国,中国人开始掌握话语权,以辜鸿铭、林语堂为代表,在《中国人的精神》和《吾国吾民》中回应并反驳了某些西方误读。解读这三部作品,目的在于用后殖民主义视阈,解构被殖民的民族的一种被强制的文化认同感.解构这一建构在不平等话语上的知识——权力体系,让属下发声.塑造一个属于东方自己的话语构建。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     
阁下承不承认是"中国人",成为政治表态. 中不中国人,不是嘴巴上宣示的,看过林语堂的《吾土吾民》、胡兰成的《山河岁月》,或丰子恺的《护生画册》,就会知道,真正的中国人身份,不在于嘴头的自我喧噪,而是婉约含蓄在生活里默默地自证. 中国人的定义是什么?用一句流行话,是一套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人”研究,断断续续,历史久远。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逐渐开放,“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问题被更多的学者关注。譬如鲁迅的《阿Q正传》、林语堂的《中国人》、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麦克·彭的《中国人的心理》,以及最近刚被译出的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等,都是这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然而,讨论“中国人”并非仅仅是学者的事。池鱼故渊,知深望切者,更多的应该是普通百姓。基于此种认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一项有关中国城市居民国际意识问题抽样调查中,首次采用语义尺度法测量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5.
我常想,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应当有一些显性的文化标志,这些标志应当是中国人的文化个性之所在。熟读《红楼梦》,开言能谈《红楼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6.
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应当有一些显性的文化标志,这些标志应当是中国人的文化个性之所在。熟读《红楼梦》,开言能谈《红楼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7.
绝地反击     
<正>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旨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认为:"真正  相似文献   

8.
《谈骨气》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学教材经常选取的课文。《谈骨气》一文结构比较简单,因而初中教材常用。该文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中国人,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豪感,仿  相似文献   

9.
《资政新篇》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通过其内容可以看出,在向西方学习上,超出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这个由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旨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因为诸多原因根本没有付诸实施就被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10.
刘潇潇 《当代学生》2012,(Z4):65-66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如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激起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食品的热情,"口水与眼泪齐飞"。"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他是第一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他也是第一个把中国《论语》、《中庸》这些儒家经典翻译成英、德文字介绍到西方的人,他写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被西方哲学界奉为必读的经典著作。他和俄国一代大文豪列夫托尔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一位海外出版自己《道德经》译文的中国人,初大告以《老子集训》相关资料作为原文本,以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为目的,遵循自己的原则进行了《道德经》的英译。虽然译文达到了流行性与普及性的效果,但是在中国哲学西传的面向上尚存不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日本的起点虽然较晚,但研究日本的传统却源远流长。关于我国对日本的研究,过去国内外都未作过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武安隆、熊达云所著《中国人的日本研究史》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值得向我国读者介绍。该书由日本六兴出版社作为《东亚中的日本历史丛书》第12卷于1989年出版,全书共9章,外加附编2篇(中国人研究日本的主要著作、论文一览)。序章(<中国人研究日本的特色》,从宏观上综合两千多年研究日本的情况,总结出五个特点,即1,中国人研究日本最早,2、有连续性;3、与政治密切结合;4、隔海研究;5,宏观研究多。第一章《中国正史中的倭国传、日本传》概述《后汉书》至《清史稿》我国正史中有关日本的记  相似文献   

14.
自1831年第一个《千字文》英文译本问世以来,已经出现了27种《千字文》英文译本,纵观《千字文》英译二百年来的历史,译者身份、译者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译者身份上,《千字文》的英译者先是以传教士等身份的外国人为主,近来的译者则以中国人为主。翻译目的上,早期译者注重通过翻译《千字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近来的译者则通过翻译《千字文》对外传播译介中国文化。翻译策略上,早期译者不重视《千字文》的诗学特征,近来的译者则力图再现《千字文》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2012》为代表的西方灾难片在配乐上一向追求"震撼、悲伤、顽强",面对越来越模式化的配乐操作,中国灾难片是迎合国际趋势还是另辟蹊径?《唐山大地震》作为"中国人自己的灾难片"为我们做出了解答,是否"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6.
吕红菊 《考试周刊》2011,(49):229-230
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的著作《中国人的特性》和《中国乡村生活》以对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的细致描写和尖锐批判为特色,是其中国观的代表作,对中国学人研究中国国民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用白话文写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对封建主义充满了义勇和正气的宣战书。《狂人日记》的发表,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它被公认为现代新文学的奠基石。茅盾曾高度评价了它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认为《狂人日记》使“中国人一向自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期,《纽约时报》有不少关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的报道。这些报道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隔一个世纪回望晚清的教育,依稀可见熟悉的影子。通过对晚清教育的回望,可以发现: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念是中国文化的盲点;中国文化对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总体上说还处于无知状态。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学习和建设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念,以求实现基本观念的变革,继而采取变革的行动。  相似文献   

19.
诗教的魅力     
中国长期来强调以文立国,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偃武修文,四方来朝”,“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要了解中国的政治,中国人的人生,你就得了解中国的文学。正因为对文有这样异乎寻常的尊崇,日本人甚至给中国取过一个讥讽性的外号,就叫“文学国度”。这是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说的。确实,中国是一个对文有特殊癖好的民族,历史上也不乏一封信吓退敌国(李白)、一封信气死了人(诸葛亮)、一篇文章吓遇鳄鱼(韩愈的《祭鳄鱼文》)的神奇传说。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时期,许多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出于传布宗教的目的,以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为手段来吸引中国人,取得中国人的信任,于是一些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传到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中在地理学上,影响最大的当属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最先传到中国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见人教版义务教育中学教材《中国历史》17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