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作为经典作品历来都入选高中课本(人教版1。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不愿含冤而死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稍加点拨后学生对第一、第二桩誓愿都能理解,可是不能理解第三桩誓愿。当我解释说窦娥唱出“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辩”,说明“亢旱三年”这个誓愿表明窦娥要惩治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窦娥冤》能够位于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除窦娥被误判错杀外,窦娥的善良反衬其冤,窦娥怨天怨地凸显其冤,窦娥的三桩誓愿验证其冤,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桩誓愿,以"愿"验"怨",涉及人物一桩比一桩多,延展时间一桩比一桩长,奇异程度一桩比一桩高,使窦娥之冤,"惊天地,泣鬼神",实乃千古奇冤。但是笔者认为,窦娥为验证自己冤屈发三桩誓愿,数量并不为多,方式却极为不妥;若念楚州苍生苦,纵是奇冤也不该。  相似文献   

4.
杨健在《戏剧》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关汉卿的《窦娥冤》被公认为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神权的代表性作品。但是文本中存在诸多疑点.如桃杌的“有罪推定”、窦娥“三桩誓愿”的内在冲突、窦天章的礼教宣喻等情节。长期得不到完满解释。实际上,该剧反映了元代游牧文明落后的奴隶制度与农耕文明先进的封建制度的激烈冲突.表达了民间大众坚持封建传统的顽强意志。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相比肩的大悲剧。全剧展示了一个善良孝顺的弱女子因蒙受奇冤.指斥天地.怨怼鬼神.以其毅勇刚烈的第二重人格感天动地,刺贪刺虐.惊世骇俗,最终惨遭刑戮的过程。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毁灭给人看,使作品的悲剧意味浑厚凝重。而在渲染悲剧气氛、表现作品主题时最关键、最精彩、最有力的一笔要属窦娥的“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不仅是《窦娥冤》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作体现创作意图的关键所在。可是对这三桩誓愿的理解历来说法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不屈抗争。但有人探幽发微,见人未见.认为窦娥的后两桩誓愿太“歹毒”和她善良的性格有悖,会损害她美好的形象。持此论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鼎盛时期是元代,元代杂剧最著名的作家是关汉卿,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现今,“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冤莫冤兮窦娥冤.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商鞅、岳飞,就连窦娥三桩誓愿中提到的苌弘、比干等所受冤屈都不亚于窦娥,所遭受的酷刑远比窦娥残酷,为何只有“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呢?因素多多,见仁见智;不过关汉卿高妙的写“冤”艺术,也许是窦娥“冤”过苌弘、比干、商鞅、岳飞摘取“冤屈”代名词的重要因素.那么,《窦娥冤》是怎样写冤的呢?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的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她临死之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已经深深定格在我们的心中。笔认为,《窦娥冤》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艺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作善于在剧本中巧妙地运用矛盾这一艺术手法,使读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冤屈和无奈。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痛苦和悲愤.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感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把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关汉卿在作品里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的典型——窦娥。最能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她在刑场上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让旁观之人马上明白她蒙冤;“六月飞雪”是希望上天能感应到她的冤屈,昭显“异象”表明她受冤。“亢旱三年”是希望自己能像东海孝妇一样,苍天能来惩罚“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官吏。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强烈、深刻,表达了窦娥这一封建社会里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在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屠刀时…  相似文献   

9.
在关汉卿名剧<窦娥冤>中,被屈打成招押赴刑场的窦娥,先是怨气冲天,咒天骂地,似乎完全否定了"天"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令人赞叹其反抗精神的彻底;后却又对"天"发出三桩誓愿,并随着剧情展开一一实现,似乎又对"天"主持公道深信不疑.这就不免让人大惑不解:这是一种不期而然的自相矛盾,还是一种别有深意的曲折表达?关汉卿到底想说什么?……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在他的著名杂剧《窦娥冤》中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流氓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婆,没想到反害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到官府诬告窦娥,窦娥被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下了“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结果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11.
对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和“鬼魂告状”,历来颇多非议。其实这两个关键情节,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非但不是“糟粕”、“累赘”,而正是该剧的精华之所在,窦娥的反抗精神也因此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2.
窦娥——关汉卿笔下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她纯洁质朴,勤劳善良,孝顺贤惠。她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然而,她最终还是遭受了“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酷刑,并在许下三桩誓愿后被推向了断头台。数百年来,窦娥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一是新、老教材中保留的教读课。窦娥临刑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感天动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面对窦娥的三桩誓愿。学生往往对第三桩誓愿产生质疑:窦娥为何只顾一己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是不是太自私了?  相似文献   

14.
孔宪锋 《学语文》2003,(2):11-11
三桩誓愿是《窦娥冤》高潮部分的峰顶。解读好三桩誓愿,可以更好地把握窦娥这一形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首先,这三桩誓愿由古渐今,共同突显一个“冤”字。血溅白练,关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所涉及的主人公为周朝贤臣和神话中的帝王。六月飞雪,涉及的邹衍为战国时人。三年亢旱涉及到的则是东汉时期的孝妇。时代由古推后于此可见。典故涉及的四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冤”:苌弘系无辜被杀,杜宇注释内容未见其冤。据《蜀王本纪》:“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蜀人为什么要因为子规的鸣叫而兴悲,而怀思望帝呢?对此后人多有不同解释。有一种说法是人们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中通过主人公窦娥临刑之前所发的三桩誓愿,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反抗性。这一点,为历代评论所认可,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窦娥的反抗性,笔认为应仔细思考,慎重作答。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国维评价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剧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本折中窦娥一开始就指天斥地,控诉天地鬼神的不公,后来却又寄希望于天地鬼神而发下了三桩誓愿,并且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这实际上是一组矛盾的情节,可是,很多论者都对此忽略不见,而仅仅从窦娥的反抗精神上进行阐释,认为这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表现了她刚烈坚强的性格。我认为,此说甚是偏颇。杂剧的题目是《窦娥冤》,可见作者的本意是…  相似文献   

17.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而  相似文献   

18.
细说《窦娥冤》中三桩誓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 ,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 ,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 ,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 ) ,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 ;而“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  相似文献   

19.
《窦娥冤》第三折女主角唱道“皇天也肯从人愿”,发下三桩誓愿显示冤屈。血飞白练、六月下雪当场应验。亢旱三年后来也真的出现,并成为窦天章为女儿窦娥洗雪冤情的楔机。许多教学参考书上认为感天动地以天示冤与剧中[滚绣球]一曲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抨天击地,是截然矛盾的两种对“天”的态度,并由此断定这正反映了剧作家关汉卿的历史的阶级  相似文献   

20.
窦娥许下的三桩“无头愿”是《窦蛾冤》(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深化主题之笔。所谓“无头愿”,指的是没有对证的誓愿,也就是很难如愿以偿的誓愿。窦娥之所以要发下这种誓愿,是因为她“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入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是因为她不甘心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她坚信正义在自己这一方面,她的冤情一定能感天动地。这三桩誓愿各有其特殊的涵义,各有其悲愤之所在,它们所表现的反抗精神,一次比一次强烈。窦效的第一愿是“血飞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