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矧匕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相似文献   

2.
誗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在理论、实践、历史、逻辑上,都是经不住检验的,是错误的。它把很多的理论问题和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至今还在流行,并影响、干扰着现实的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其后果是堪忧的,必须坚决摒弃这一提法。誗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在素质教育研究中,人们对由“应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存在诸多疑虑,本对这些疑虑作了必要分析,认为不能因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存在联系就否定“转轨”;也不能以素质教育推进缓慢为由来否定“转轨”,“转轨”不仅是必要的、紧迫的,而且其提法也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央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引发了诸多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在其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中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及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这种教育思潮在实践中将导致的后果恰恰是会降低人才培养的素质。笔者将就其一些核心观点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 ,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干扰教育、课程改革 ,必须坚决克服。它有复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 ,要认真对待。它未能全面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 ,对教育改革误解。我们必须赋予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教育的科学内涵 ,加强教育理论建设 ,倡导多样综合原则  相似文献   

6.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关键在于引导全校教职员工思想转轨、敢转轨、会转轨。我校是通过举办素质教育研讨班和制订素质教育规划的方式攻克这一重大课题的。在引导教职员工转变教育功能观、教育质量观和  相似文献   

7.
知识不是百宝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策三先生在他的大作《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里面提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有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具体表现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宣传了很长时间,现在还在流行,并从理论走向实践。于是王先生要求坚决摒弃这一提法,要为素质教育正名(实质上是要求抛弃素质教育),主张恢复“应试教育”,提倡追求升学率。王先生的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对实际工作是有很大危害的,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们的批驳(见《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但是从理论深度上对这些错误观…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践发生“断裂”的误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应当也不能截然划出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认为昨天是应试教育,今天就全是素质教育。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和过于集中的  相似文献   

9.
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改变这种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但“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素质教育所取代,所以实现由“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举措。这就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学会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机关,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指导、协调的职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中的宏观调控和导向协调作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坚决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和影响,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是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一年。从宏观上讲,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教改的方向。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如何用自己的具体实践和实绩去实现这一目标,是教学第一线教师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这一中心环节的核心部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战场。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用素质教育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思考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和手段,让这些方式、方法和手段首先“转轨”,以承载起素质教育的列车快速驰向理想的境界。“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围绕着高考这一主题,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特别注意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国家教委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重...  相似文献   

14.
谈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认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问题。认识不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性,就会丢掉在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所创造的宝贵经验,教育转轨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的话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读者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已或多或少地发现,但其主要的缺陷及其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危害,许多读者并不一定有一个精清楚的认识,加之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因而在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应试教育”辩护,在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迟迟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浅淡“应试教育”及其转轨》分析了“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并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广大读者一读。 联系地区经济特点,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对科教兴黔的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赤水市职业高中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使学校得以迅速发展。他们有哪些经验和方法,请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一规定性的转轨工作明确指出了我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当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转轨,而且把素质教育这一热点喊得震天响,大有一哄而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做些冷静的思考。一、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惶惑之后,目前已演化为两种主要…  相似文献   

17.
语文电教课落实素质教育的做法与体会曹桂娟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三令五申,要我们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且提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呢?这是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即现代教育。原来课堂上“一支粉...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我先后写过两篇评论文章。根据新的情况,打算再谈谈一些意见,试图对20多年的争论做点回顾,做点梳理工作,突出主要问题,着重想说:对所谓的"应试教育"一定要切实作一些理论探讨;对素质教育进行理论论证一定要严肃慎重;要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坚决跳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开战""转轨"的怪圈,鉴别、澄清"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理论是非,将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期望     
我们的期望本刊编辑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群众性教育教学研究,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我们新年...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一转轨要求,把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转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是一件关系我国二十一世纪发展全局的大事。 向素质教育转轨,一个带有决定意义的关键问题是,人们思想认识上首先要“转轨”,这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例如,对“考试”就需要重新审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