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科学警察”?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姑且将其定义为:以已有的权威理论作为真伪科学的裁判标准,从而对判伪的对象实施攻击的个人或组织。科学史上的“科学警察”在科学史上,科学的大创建几乎都曾遭到“科学警察”的残酷打击和压制。哥白尼迫于罗马教廷的巨大压力,在临死之前仍然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毕生成果称作假说。1600年,布鲁诺因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1842年德国青年迈尔(J.M ayer)向权威杂志《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提交有关能量守恒定律的论文,主编玻根道夫拒不发表。三年后迈尔自费出版论文,仍遭非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一词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背景。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科技”这一术语之要义有两点:从体制上说,“科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从观念上说,“科技”的实质性内涵是“科学性的技术”。“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广泛流行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造成国人对科学观念认知上的混乱以及导致国家在科学体制和科学政策上出现偏差。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必须厘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现代科学特征的分析,指出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之后,传统的科学中立论就不成立了,相反,科学是负载价值的,并指出要从科学的双重属性来统一、全面地评价科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盖里森"交易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科学的基本性质和内部结构问题,盖里森在分析和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传统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互嵌式的科学结构模式和存在于科学亚文化层面上的“交易区”理论,进而阐述了科学的分立性。盖里森认为,科学是由非统一的多个亚文化以分立的方式构成的,这些亚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易区”,不同的亚文化通过联络语言进行交易,并在“交易区”中实现信念和行为的局部性协调,以巩固科学的结构、推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科学工程”的语义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明  曾华锋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07-1612
 探讨了大科学的由来、特征和本质,指出其是知识生产方式的一次彻底性转变;考察了传统意义上的大科学工程,认为其反映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全方位的一体化关系;从“大科学工程”的语义出发,将其分为两类:“大科学-大工程”和“大科学-小工程”,同时还对“小科学-大工程”和“小科学-小工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Science Studies”领域之内,存在着两个大的亚研究纲领,即SSK和后SSK。在SSK的思维框架之下,科学仍然是知识和表征,其客观性是由社会利益所决定的;而后SSK则将科学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其客观性在于实践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瞬时突现性。在本体论上,SSK仍然坚持康德式的自然与社会的二元论,而后SSK则打破了这种二分,认为自然与社会共同地建构了科学;在认识论上,SSK试图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社会利益,而后SSK则只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各种可见的异质性要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的科学家,其道德意识在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形成,解决了科学家自身的道德意识与自然世界、义务感与自然冲动之间的冲突,实现了义务与现实、道德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科学家的“道德世界观”只是个体“冲动形态的意识”,无法代替科学共同体组织实体的道德意识和意志行为,因而往往陷入特殊性、个别性以及抽象性的困境中。这一困境的超越必须诉诸于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本刊2003年第2期上刊出的《何谓“光速不变原理”?》一文,已经严格论证了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是人为的一种不可能的虚构。鉴此,无需考察任何实验证据,便可有定论:“光速不变原理”是纯属子虚乌有的虚构,立于这样一个虚假的前提上的相对论,无法不是一座空中楼阁。然而,对于这样客观、中肯的评断,竟还有抬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作挡箭来拼命抵制,实在欠明智,他们不明白:真实是科学之本、之命、之根,建立在虚假前提上的理论决不可能是科学的理论。纵然,为正视听,本文仍将考查几个典型的“实验依据”。爱因斯坦本人一生并没有做过一…  相似文献   

10.
有世界IT业“奥斯卡”奖之称的“计算机世界荣誉奖”日前在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颁奖典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名:LASG/IAP)提交的项目,获2003年“计算机世界科学领域最佳荣誉奖:21世纪成就奖”,成为“科学类”最高大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一个有着恒久魅力的话题,秉承着毛泽东的“向科学进军”、邓小平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的“科教兴国”,在一月的第四届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呼吁“自主创新”。谁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使用权同样重要,是造福国家,还是为他人做嫁衣,已引起了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 2 0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争论的焦点 ,特别是 2 0世纪末 ,爆发了史无前例、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 ,很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论战之中 ,因而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势必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特意组织这次笔谈 ,意欲认真检讨后现代科学观的本质和“科学大战”的意义 ,深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 ,从而为科学和人文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为了避免笔谈的雷同 ,希望参加笔谈的同志能从多层面、多视角发表对“科学大战与后现代科学观”的有特色的看法 ,从而把这次笔谈讨论引向深入。今后 ,我们不定期地将组织一些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希望读者、作者提供好的笔谈选题 ,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13.
科学哲学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中,形成了逻辑经验主义、批评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和后历史主义众多流派,先后经历了“语言转向”、“解释转向”、“修辞转向”[1]。“修辞转向”之后,科学哲学似乎走到了尽头,清晰的思想发展脉络模糊了,研究趋向不明显了,难怪费耶阿本德悲观地说,科学哲学只有伟大的过去而不再有辉煌的未来。认知科学在70年代末的兴起,使科学哲学再度焕发了青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际权威刊物PhilosophyofScience近20年来关于科学认知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70年代17篇,80年代41篇,90年代54篇),更多的科学哲…  相似文献   

14.
“还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围绕解决世界统一性和科学统一性问题提出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文章从“还原”的提出、发展及引发的争论等相关问题说开去,然后结合复杂性科学、整体论、突现等问题对近年来“还原”的科学研究纲领进行扼要分析,尝试对“还原”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理清对“还原”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常规下的“不可能”,由于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变成了“可能”,着实令人眼界为之大开。玻璃长“记性”将印有文字和图像的纸片盖在一块透明的玻璃上,然后用短波紫外线、X射线和r射线进行高能电磁辐射,那玻璃就能够把这些文字和图像自动地“默记”下来。当受到日光等长波光源照射后,  相似文献   

16.
超越"科学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科学哲学工作者 ,笔者当然十分关注 2 0世纪80年代以来本领域内出现的种种新的发展趋势 ,包括STS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元勘”等 ,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广泛影响以及近期由于科学家的直接介入而爆发的“科学大战”。对于相关发展的介绍可见各报刊杂志上已发表的诸多文章 ,笔者在此也并不试图对各种相关的发展取向作出具体评论 ,而只是希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可以、或者说应当从上述的发展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一、相对于 2 0世纪 6 0、70年代而言我国的科学哲学研究现今无疑已经表现出了更大的…  相似文献   

17.
国际对中国木材的垄断亟待打破。尽管被称为农田土地的“抽水机”,桉树产业的发展仍然可待,关键是能否从管理的源头上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大口径桉树木材产业,科学地减少其对土地资源的汲取。  相似文献   

18.
江晓原:在美国爆发“科学大战”已经有十年光景了,两三年前,国内比较敏感的学者开始报导这场大战,并逐渐引进一批与此有关的书籍(本版曾评述过的《“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科学大战》等即是)。这本《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是这批书籍中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9.
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方位,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从“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重要一翼和突出问题是“高职强省”。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形成的特色有可能在全国独领风骚,最有望成为冲刺“高教强省”的突破口和主阵地。没有“高职强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教强省”;没有高职教育的基本现代化,就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基本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2001年5月,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办学指导思想。2001年9月,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