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领域开始探索以联盟的方式实现大学生创业资源与信息的整合。高教园区因其地域性优势、动员成本相对较低、高校间认同度较高等原因,在构建大学生创业协同机制上有其独特优势。苏州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探索“政府+高校”双核驱动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园平台建设。文章结合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现状,调研分析相关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创业园现状,结合诚毅学院科技创新创业园发展规划,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园区建设目标、园区功能规划与设计参数指标,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模式与教学协同发展的建议:聚焦科技创新创业园的专业优势发展、坚持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协调发展。文章可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规划与教学协同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知识三角"生态系统观强调教育、研究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协同发展的逻辑原理。近年来,在"知识三角"逻辑驱动下,欧洲发起了新一轮大学改革浪潮,比较典型的是芬兰阿尔托大学的改革。借鉴欧洲大学改革经验,在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程中,政府应在政策上、体制上和模式上注重"知识三角"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三角"的"正外部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2014年至2016年,宁波市将投入111.1亿元推进15个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未来3年,宁波市将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成南高教园区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北高教集聚区新材料科技城和杭州湾新区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园区等三大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园;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00所,省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将超过92%;连续3年每年安排60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经费,至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将达到12个,实现市、县两级办学全覆盖。  相似文献   

5.
记者近日从宁波市教育局获悉,2014年至2016年,该市将投入111.1亿元推进15个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未来3年,宁波市将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成南高教园区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北高教集聚区新材料科技城和杭州湾新区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园区等三大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园;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00所,省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将超过92%;连续3年每年安排60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经费,至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将达到12个,实现市、县两级办学全覆盖。  相似文献   

6.
国家"2011计划"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制订适合学校发展的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协同创新对高校的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了协同创新对高校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即协同创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7.
职教园区共享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课程-师资”型、“产学研一体化”型、“城园文化共生”型资源共享模式分别适用于校际型、校企合作型、城园融合型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在于: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园区管理委员会加强整合治理,职业院校加强内部治理,中间机构提优质供服务,园区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内部的科技资源是高校进行科技活动的"源头活水",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关键条件和保障。协同创新根据实现路径可以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其中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为高校本身,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是内部协同创新的必然要求。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障碍。  相似文献   

9.
正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前沿院")位于武清开发区京津高校科技创新园,是天津大学与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集前沿技术研发、产业促进、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旨在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促进京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功能,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该研究院依托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仪器  相似文献   

10.
"2011计划"提出以来,高校协同创新相关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文章对中美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理论、制度、以及中美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功能、教育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一园多校"模式下的大学科技园资源优势、管理劣势分析基础上,本文围绕政策创新、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创新园区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搭建市场化服务平台等问题。对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等有关大学科技园建设与管理工作问题的创新展开研究;对有效解决"一园多校"模式下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协调与资源共享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建构区域高校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并对全国31个省份情况进行测算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京津冀、长三角、洙三角(广东)地区高校创新综合能力和创新活动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京津冀地区总体上高校创新综合能力很强,但是在区域内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同时在高校创新综合能力各维度上,京津地区同质性较强,省际之间未显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样态。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划的高校创新能力协同发展机制,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与扩散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加大投入提高河北高校创新的“造血”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并提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别从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完善,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的搭建以及多利益主体协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还未与区域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美国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也是产业链中产学研协同发展较好的国家。收集整理并分析了"研究三角园"的现状、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及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依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以构建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以及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12年至2017年山西省18所高校相关数据对高校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对协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3所典型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多数高校经历了从低度协同到一般协同的转变,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影响高校协同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外部协同创新有序度是影响高校内外部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自身的先赋性基础对内外部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增强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保障,但仍然面临着行政体制壁垒依然存在、高校内部协同动力不足、科技活动管理尚有难度、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推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应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化交流平台、激发多元主体合作、建立利益互惠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2011计划"是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协同创新开展高校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项改革",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突破高校内部及其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动实现教学和科研从以学科导向为主逐步向需求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为有效解决集团化办园中存在的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资源浪费等问题,创新集团化办园模式、提高日常管理效率、促进集团园下属各园区教职工专业提升,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深入思考的课题。以集团化办园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构建了六大群落、打造共享平台;创新共享方略,推进协同发展;实施共享评价,推进协同发展的协同共享群落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从坚持"扶强扶优"与"扶弱扶需"相结合原则,引导地方高校踊跃参与省级层面的协同创新;建立形式多样且功能齐备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将服务"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目标与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层次构建区域高校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保障,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外部需求和内生动力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等方面来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参与者通过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主要与以下要素密切相关:创新贡献度、关系亲密度与创新愿景等。根据协同创新参与者之间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多元竞合模式主要分为合作模式、竞争模式与交叉模式等。高职教育园区应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