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人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2.
习语表达丰富、形象、贴近生活,在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圣经》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寓意深刻的典故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现代英语习语的重要来源。《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从神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开始,记载了以色列的历史,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文笔优美的诗篇。通过深入探讨《圣经·旧约》中的各种故事,可以揭示现代英语中很多耳熟能详的习语的起源及涵义。  相似文献   

3.
如同中国人名一样,英语人名也有它们自己独特的含义。 Abigale 阿比盖尔(古希伯来语)“最初的欢乐”。在圣经撒母耳记上篇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了一位早期名叫Abigale的人的故事。她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人,有过人的智慧和谋略。她后来成了以色列大卫王的妻子。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押沙龙,押沙龙》取材于《圣经》(撒母儿记)。本文作者认为小说人物中惟有斯图潘与大卫王对应关系明确。押沙龙在小说中则没有明确的人物对应关系,而且具有指向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圣殿是什么? 据《圣经》记载,所罗门圣殿是以色列第一座永恒的上帝“居所”, 专门为存放约柜而建造, 约柜是一个表层镶有黄金的木制柜子,里面装有摩西十诫;最初的约柜由上帝的选民和摩西运送穿过沙漠。  相似文献   

6.
《圣经》(这里指希伯来语《圣经》,即《旧约》)的大部分内容,除了字面上的意义以外都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隐含意义,信徒们通过考察这些隐含的意义,可以窥探到上帝的奥秘。《妥拉》是一部记载了古代以色列宗教仪式的文本,其中记载的某些仪式具有一种特定的魔力潜能,可以在参与者的生命中产生一种活的力量。“先知书”里的预言,就其在先知著作中所呈现出的面貌来看,很难脱离一个神秘主义背景的假设来进行解释,这个背景包含在同上帝的直接联系中。在哈吉奥格拉法(文集)中,反映出宗教思想各个方面的内容——宗教实践和敬拜,令人震撼的上帝创世力量,对弥赛亚拯救以色列人的期盼以及正义的最终回报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布尔东就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创作了这幅《救起摩西》的宗教题材作品。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流迁到埃及定居,逐渐发展壮大,埃及法老甚为恐惧,下令凡以色列人所生男孩一律处死。有一利末人生一子不忍处死,生计装入箱中抹上石漆和油,置于法老公主常去尼罗河洗澡的水边,一日被公主一行发现,从水中捞起,公主喜爱收为义子,留在宫中抚养,起名"摩西",意为从水中捞起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流迁到埃及定居,逐渐发展壮大,埃及法老甚为恐惧,下令凡以色列人所生男孩一律处死。有一利末人生一子不忍处死,生计装入箱中抹上石漆和油,置于法老公主常去尼罗河洗澡的水边,一日被公主一行发现,从水中捞起,公主喜爱收为义子,留在宫中抚养,起名“摩西”,意为从水中捞起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来彩 《良师》2011,(9):50-51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  相似文献   

10.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资料记载显示,截止到1988年,《圣经》(或其部分经卷)已被译成1884种字或语言,成书后几乎每年都有新译本行世,总发行量难以估算。一位名叫麦克非(Mcafee)的现代学曾说:“假如所有的《圣经》都被销毁了,仅仅从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书架上,收集其他书中引用过的《圣经》字句,就仍能把《圣经》的主要部分重新拼凑起来。”  相似文献   

12.
阅读强国     
薛来彩 《课外阅读》2012,(10):34-35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  相似文献   

13.
薛彩 《高中生》2012,(16):44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人,另一个是匈牙利人。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有近70本。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孩子对书产生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出自《圣经》,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在他们看来,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对人类如同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读书是生活中不  相似文献   

15.
打一谜语,谜面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对了,谜底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原意为与神角力的人。《圣经》里记载,上帝化身为天使和犹太人的祖先雅各摔跤,输了,于是上帝给雅各祝福:"你的名不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角力,都得了胜。"三大宗教的纷争,巴以之间的冲突,多少权利争夺,多少腥风血雨,都曾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三年前,我选择了希伯来语作为自己的本科专业。当时对以色列的所有印象,不过都是来自书本上的只言片语,纪录  相似文献   

16.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世界。世界最爱读书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孩子对书产生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  相似文献   

17.
当心儿童阅读口味"快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个故事耐人寻味:1918年2月14日,英军第60师奉命进攻杰里阔,欲将土耳其人从约旦赶出去。途遇一很高的石头山,山上有一个叫“蜜抹”的村庄,土耳其人盘踞村中,凭借险要的地形顽强抵抗。师部派出一个旅的兵力攻打山头,要不惜代价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有一个熟读《圣经》的少校,一听说“蜜抹”这个村名,马上联想到很可能就是《圣经》中提到的“蜜抹”。他马上拿出《圣经》,果然在“撒母耳记”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里找到了。《圣经》记载: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以及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小阁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在蜜抹安营……有一日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说,我们不如到非利士人的防营里去。  相似文献   

18.
《圣经》开篇是上帝创世的记载,但前后是两次风格迥异的创世神话,分别简称为“创世神话”和“伊甸园神话”,二者记述了不同的创世过程。按照传统的JEDP底本系统分析,两次创世源于不同的底本记述有异。笔者在传统四底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及以色列周边地区宗教神系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二次创世也与古希伯来民族的多神崇拜传统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回顾《圣经》对霍桑从小到大的影响,分析、比较《红字》与《圣经》的对应之处,肯定了《红字》中有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找出了《红字》与《圣经》在文学方面的契合点,得出了《红字》是霍桑根据自己宗教观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故事的诠释之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圣经》记载了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它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中世纪以来,几乎渗透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成为西方伦理道德、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许多著名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皆从《圣经》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丰富璀璨的人间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