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缘是指通过师传徒承而形成的学术源流关系,具有类别性、地域性和层次性三重特性。学缘既是一种现实的学术资源也是一种学术资源共享关系。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是指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同教师的学缘构成状况,学缘结构影响高校学术资源的占有状况和创新活动。优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应具有多样的学缘类别、广阔的学缘地域、高位的学缘层次三重特征。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不尽合理,调整的三个着力点是:降低近亲繁殖,丰富学缘类别性;延揽四海人才,扩大学缘地域性;引进名师高徒,提高学缘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普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这既有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又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原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呈现出新的动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高校教师来源中的学术亲缘关系明显呈区域性特征;不同高校相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可以在师承关系上没有亲缘性,但有可能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显现出很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有害,这一流行观点建立在毕业留校的单一学缘基础上,忽视了多层学缘的共同作用及其对不同学术经验影响模式的差异,难以很好地解释高校雇佣实践。文章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在控制个人和机构因素后,用多层学缘和专业背景来解释教师研究产出的差异及其微观机制。对875位教师学术产出的研究发现,学缘的影响是混合的,呈结构性特点。博士学缘影响消极或不显著,本科学缘无影响,而硕士学缘有积极影响。专业背景影响产出,社科类专业引用率高于人文类专业。学缘关系对教师学术生涯的前期有影响,随着经验积累,对较高学术层级的教师影响消失,而专业背景则体现了一定的累积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和个别访谈为辅相结合方式,对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主要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强化学缘结构优化意识,提高学缘结构调整的自觉性;继续克服近亲繁殖现象,丰富学缘结构的类别构成;营造氛围吸纳名校学生,提升学缘结构的层次构成;筑巢引凤招揽八方名师,拓展学缘结构的空间构成.  相似文献   

5.
学缘结构是高校教师队伍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缘结构的优化,不仅对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密切关系着高校学术生产力的提升。学缘结构在教师(科研人员)专业性、学术组织结构和学术团队等方面影响着大学学术生产力。在学缘结构视角下,学术生产力的提升需要建设优秀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学术队伍群体力量,扩充教师来源,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跨学科和交叉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近亲繁殖比喻主要以本校的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种模式来组建教师队伍,其成员常常在本校取得学位后留下来任教,延续本校的学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外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更倾向于远亲杂交,国内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则倾向于近亲繁殖,但国外高校的近亲繁殖也能开出创新的花朵。因而,我们在强调远亲杂交的同时,不能一味否定近亲繁殖。  相似文献   

7.
学缘结构: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学校教职工队伍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在大学建设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基于此,首先论述学缘结构在提升办学思想、繁荣学术与大学文化、创新管理制度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我国高等学校教职工队伍学缘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最后提出如何改善学缘结构以促进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内部存在着明显的教师"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术的发展。要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高校改革用人机制,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引进竞争机制,同时也需要国家相应政策的配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学缘对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海归教师因同时拥有国内和海外二元学术关系网络而在学缘上表现出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在量化部分以上海21所高校的359位海归教师为样本,在质性部分对来自上海6所高校的10名海归教师开展一对一半结构访谈,共同探究学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海归教师对自身学术职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不高;学缘影响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平台选择以及职业"入场券"的获得。"校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影响不显著,但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最后从高校、学院和个体层面对促进高校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学缘能为教师个人和高校组织提供行动便利,有助于提高活动效率、促进目标达成、实现价值增值,是高校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模、网顶、网差、结构洞以及网络关系的强弱等状况都会影响社会资本的总量和质量。高校要优化资源配置,就要重视优化学缘结构,即提高学缘的多样性和异地性,扩大网络规模;提高学缘的层次性,提升网顶高度,拉大网差,增加连接名校名师的结构洞机会;增强学缘主体间互动性,保持网络强关系;重视访学学缘,充分发挥学缘弱关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早期美国研究型大学聘任教师的主要方式是“近亲繁殖”,这在当时维护了本校与本专业已经形成的科学研究特色与学术传统,但阻碍了大学教师流动,导致大学教师学缘结构单一,学术思想僵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日益走向国际化,招聘大学教师实行“远缘杂交”方式,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公正遴选,这为形成大学教师合理学缘结构,促进大学教师流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2018年间我国31所大学校际动态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分析大学教师职称结构与学术资源及学术产出关系,发现正高级职称教师对课题项目数和经费具备显著正向影响;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教师对学术产出具备显著影响;教师职称结构与资源获取及学术产出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教师达一定占比后,课题项目数、课题经费、学术产出分别可达到理论最优。基于此,相关主体可通过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变革人事管理制度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近亲繁殖”现象愈发严重,其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招聘制度不合理以及区域差异使得人才流动受阻。为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导向、经费支持与完善法规,学校应广罗人才、引入竞争、开展在职教师学历教育与聘用兼职教师,教师自身应避免留校、多参加交流并进行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文化差异性与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通过西方用人制度的比较,分析历史化传统对高校用人制度的影响,从自然科学与现代生命科学以及社会实践的角度论证“近亲繁殖”给高校用人制度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解决“近亲繁殖”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也实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高校"近亲繁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组织的整体功能。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在要素匹配上主要存在着年轻教师比重过大,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教师比率偏小,学缘缺乏多样性,远域学缘和高层次学缘所占份额过少等问题;在要素联结上存在着过于松散甚至断裂的弊端。因此,调整教师的资格、聘用、晋升、进修、岗位、退休和评估等制度,搭建交流平台,重塑合作文化,优化队伍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学术"近亲繁殖"不仅危害学校,对教师自己和学生("近亲")也带来诸多危害。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延续,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方面的原因,文化管理对于防御高校教师学术"近亲繁殖"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在引领教师价值观过程中防御"近亲繁殖",在保障教师权利过程中防御"近亲繁殖",在注重教师人文关怀过程中防御"近亲繁殖"。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高校内部,教师的“近亲繁殖”现象仍然很严重,并且严重影响到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术的发展。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改革高校的用人机制,改善学缘结构,鼓励人才竞争,同时国家也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配合,通过这一整套措施的实施来切实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学术"近亲繁殖"一直是我国部分高水平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在微观层面上很可能表现为不同学缘学者间的学术产出差异;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则体现为大学学术聘任制度以及国家学术体制运行的某种特殊主义取向.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否定了有些人的"近亲繁殖"优势论;与此同时,也对"近亲繁殖"对学术机构的长期效应、对国家学术体制的整体效应略加分析和探讨,并认为它是关联中国学术环境改善的一个关键性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德日三国高校在教师结构与聘用方面的共同点是:教师学历较高,学缘结构合理,兼职教师比例较大,招聘条件严格,终身制与任期制结合,重视教师培养与发展。通过比较与借鉴,我国高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应该严把教师“入口”关、重视教师培养与发展、避免“近亲繁殖”、建立开放竞争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教师聘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