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 假如 假使 假若 倘使 倘若 如若这七个词都是连词,通常用来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它们的用法基本相同,不过后四个多用在书面语中,口语中少用;前三个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常用.(一)常与连词“那么”、“那末”或“那”配合呼应使用来连接分句.带“如果”等连词的分句是偏句,带“那么”等连词的分句是正句.通常是偏句在前,表示假定的情况,正句在后,表示在前面假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例如:我劝在座的同志,你们如果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因果复句是用于表示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古代汉语因果复句属于偏正复句,共有11个句型.这些句型如果按照表示原因与结果的顺序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第一组 由因及果复句(句型1—句型6).这组复句的特点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前分句表示原因,后分句表示结果.吕叔湘先生把这种句子叫做“纪效句”,杨伯峻先生则称之为”结果句”.①这组复句有的在前分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在后分句句首或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前后分句都有关联词语,也有的根本不用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3.
否则句内的“否则”类连词,表示否定假设条件,它既起关联作用,又兼作表示否定假设条件的分句。否则句的结构应以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语义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认作并列关系或连贯关系比较合适。这样的确认,可以从否则句的相对格式找到佐证。  相似文献   

4.
在复句中,分句和分句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意念关系,这种意念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用关联词语表示的(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即所谓意合法)。在一般人看来,分句和分句之间只存在一种意念关系,如果使  相似文献   

5.
一、祈使句+and+陈述句其中祈使句表示条件意义,and后面的分句表示肯定意义的结果。例如:①Getupearly,andyoucancatchthe6:00train.早点起床,你就能赶上六点钟的火车了。②Leaveitwithme,andIwillseewhatIcando.(NMET1998)把它留给我,我就可以看看我能干些什么了。二、祈使句+or+陈述句其中祈使句表示条件意义,or后面的分句表示否定意义的结果。例如:③Workhard,oryouwillbefired.要努力工作,否则你就会被炒鱿鱼的。句子中的or也可改为otherwise或orelse。三、Todo...,+陈述句不定式短语在句中作目的…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那么……”这种复句并不表示假设关系。尽管它与假设关系的“如果……那么……”似有相同之处,但就其特点和作用来说,则有根本的区别,它在逻辑上不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从事理上说,前后两个分句也没有因果推论关系。可是。由于“如果……那么……”和”如果说……那么……”在语言形式和实际运用的环境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极易被混清。下面就“如果说……那么……”这种复句的特点和作用作几点分析。(为方便说明,我们且将“如果说……”记作“分句①”,“那么……”记作“分句②”。)  相似文献   

7.
连词“不管”和“尽管”很容易相混。从字面上看,它们有些相似;从作用上说,它们完全不同。“不管”相当于“不论”,用于无条件句的前一分句,表示不受各种可能有的情况的限制,为后一分句归总某种结果做准备;它跟后边分句里的“都、总”之类相呼应,构成“不管(不论)……都”的格式。“尽管”相当于“虽然”,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先让  相似文献   

8.
“安慰”谁?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对于“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一个分句,某些教材串讲成“那刘和珍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我认为应讲成:“那我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即安慰的是”我”(作者),而不是死者(刘和珍)。 从这一句的语法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第二分句的主语蒙前被省略,如果补上主语,则这两分句为“倘使我能够相信真  相似文献   

9.
1992年全国统考语文题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B、C、D(略)答案是A。有同志给笔者写信,说认为A句也是有语病的,毛病出在“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 我认为,答案选A并没有错。 这里的“由于”引导一个原因分句,是连词。连词在关联分句时既可放在主语前边,也可放在主语后边。“由于”既可放在“你”前边,也可放在“你”后边。“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是一个复句结构,后分句“不回来了”前省略了主语。如果“由于”放在“你”的后边,那么后分句省略的主语显然是“你”:  相似文献   

10.
1.1①鱼,我所欲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二重复句,共有四个分句.①②与③④是总分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与④是假设关系,可是没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2)“所欲”是动宾关系,“所”是代词,但是具体指代的内容随上下文而异.在第①分句里,“所”代“鱼”字,在第二分句里,“所”代“熊掌”.3)本章是论说文体裁,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可是下笔伊始就打了个比方,从“鱼”与“熊掌”入题,说到当“二者不可得兼”时,便只好“舍鱼有取熊掌”.这种打比方的写法,是《孟子》常用的辞格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有的关联词语要配对使用,如果配错了“对象”,就会影响结构信息和逻辑信息的传递,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例如:①平时如果没有她的戏,她也照样赶到拍摄现场,主动地帮助群众演员排练或干些杂活。(《银幕外的心灵美——〈明姑娘〉拍摄见闻》,《大众电影》1983年第7期)这是个假设复句,前面分句提出一种假设,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前后分句语意是相背的,假设和结果是不一致的。应将“如果”改为“即  相似文献   

12.
请看下面的句子:①如果说长江是人体的主动脉的话,这南广河充其量也只是一根小小的毛细血管。(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②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同上)这两个句子都是由两个比喻分句构成,这种比喻是类喻。那么,类喻有什么特点呢?语法结构特点类喻常用复句的形式(多是表示假设的偏正复句),偏句是条件,正句则是该条件引起的合理想象。各分句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句法结构,具有通过排比增强语势的特点,结构上构成  相似文献   

13.
聪聪:“王老师,我们在第6期的刊物上学会了掌握扩句的两种情况,就是在句子中的名词前加上表示“怎么样”的词语和在句子的动词前加上表示什么人、什么地方表示“怎么样”的词语。您看我学的怎么样?王老师:很好!你已初步懂得了扩句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句子的扩展。我们可以在句子的名词前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动词前加上表示地点的词语。如“(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另一种是在句子的前面加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你来试一试吧,比如有一个句子“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前面可以加什么呢?聪聪:我们可以在这句子前加上表示…  相似文献   

14.
析“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却”是起关联和修饰两种作用的副词。关联,主要用在转折句中,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类连词的用法。但它有时也用在并列句、逆进句、条件句、假设句和让步句中,表示各复句的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修饰,可以表示相当于“竟”等的九个副词的语义,常用在单句中,也出现在连贯、因果、条件和假设等复句类型中,表示相应的意义。有的“却”又兼起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逆假句是由“否则”连接分句所构成的复句。复句的前后分句不在同一个语义层次上,前分句还隐含一个小句。因此复句的语义原型是由四个“分句”(构件)构成的二重复句。复句的次类依据前分句和隐含小句的关系而确定,有条件式逆假句、原因式逆假句和选择式逆假句。复句的逻辑原型是两个等值的假言判断的合取,逻辑值为必要条件。但选择式逆假句与另两类的情况要复杂些.语义原型和逻辑原型都存在一些差异。文章还小议了邢先生对复句及小类的命名。  相似文献   

16.
代词“你”一般是指单数第二人称,表示对对方的称呼。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你”字远远超出这一范围,有不少灵活的用法。下面就联系小学语文教材,说说“你”的几种用法。一、表示泛指任何人。(1)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为人民服务》)(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这两句里的“你”都不指特定的哪一个人,没有固定明确的对象,是泛指任何人。二、与“我”配合使用,构成“你……,我……”的格式,表示人很多,相当于“大家”。(1)“这样大的西瓜真少有哇!”战士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称赞。(《西瓜兄弟》)  相似文献   

17.
复句的语病往往与关联词有关.考生可以通过把准关联词这一“病征”,辨析复句是否存在语病。一、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后的内容是否颠倒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句子就是病句。  相似文献   

18.
紧缩句如果作了复句中的分句,那么紧缩句内部还要不要再划分层次呢?我个人认为,这有两种情况。 (一)可以划分前后两部分。例如:①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②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③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  相似文献   

19.
论时态副词“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一”和“V”连用充当谓语的句子(以下简称“一V句”)中“一”的性质、作用等问题。“V”,指动词或动词短语;“一”,指一般所谓“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的、有关联作用的副词。 我们认为,“一”是在复句的分句中表示实现态的副词,它大多用于叙事,有使句子分句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92年高语试题第一大题第4小题,“没有语病”的一句,答案是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笔者认为,答案句第二分句宾语是一复句,关联词语“由于”搁放位置欠妥,答案“标准”有待商榷。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里认为,使用“由于”易犯毛病同其位置“有时也有关系”。(P107)张涤华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阐述更为明确:“由于”等关联词语,“摆在复句中偏句主语的前头或后头,复句的结构和意义都不一样”,其所处位置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几个分句主语相同,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