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中国具体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从内涵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需要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新契机,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新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当前,需要推进两者的统一。为此。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思想文化运动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型主体,具有从一般到个别推进的民族化动力。从社会实践活动看,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型主体,具有从历史到当代推进的时代化动力。从思想文化与社会实践互动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型主体,具有从理论到实践推进的大众化动力。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论;指明了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进一步提出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和意识能动作用的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前进方向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原理;深化了共产党价值观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些新的思想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属性,从动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推动力量;从静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建构原则,在要素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包括了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总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工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客体;当前,遵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要素,需要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从思想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义,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研究着重在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现中国化。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是在思想多元化的人文环境中吸收创新结果,思想多元奠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实施,宗教情感实现了维护,更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将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笔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来探讨新常态下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建设.  相似文献   

10.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旨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精髓来看,“第二个结合”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立场方向,指明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思维方法。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来看,“第二个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创造的思想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深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逻辑机理。在实践要求上,只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坚持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相呼应,才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