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明前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历来争议颇多。根据宋濂的“台阁文”观念、“台阁文”创作以及台阁体作家对宋濂文学的接受,并结合“台阁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重新审视此论题,可以推断,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受政治身份影响;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前期作家并不推崇宋濂,因而他对“台阁体”的产生只起了间接引导作用。天顺以降,台阁体中、后期作家一致推崇宋濂文章,他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宋濂的文论与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的文论和创作对明初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宋濂的文论,从总体上可概括为:承宋儒之余绪,开台阁之先河。本文还具体指出宋濂那种与明初统治者“独尊宋儒”的文论政策相一致的重道轻文的文论的偏颇。本文还通过对宋濂的一系列较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宋濂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欧阳修     
<正>初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见他“苍颜白发”,“颓然”于山水林鸟宾客之间,以为此公不过文人之达者,虽欣赏他的文章,对于他的为人,却也并不怎样特别崇敬;后来读他的《与高司谏书》,便觉其人光明磊落、敢说敢骂,不愧一个正直的文人学者。及至遍读他的文集和专著,才又看到此公不仅是个开一代风气、有几代影响的大作家,不仅于诗、词、文、赋都有突出的成就,也不仅于经学、史学、金石之学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是个很有胆识、“难进而易退”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4.
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有平民教育,更重要的是帝王教育。他试图用儒家的经邦治国之道影响朱元璋的思想、决策、施政,从根本上给皇帝和皇太子“治心”,造就仁德之君。以朱元璋从农民起义领袖到皇帝的转变过程而论,以宋濂为首的浙东儒生集团起了决定作用,宋濂的帝王教育是成功的。以其“复先王之道”的预期而论,则基本失败。  相似文献   

5.
“台阁体”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宋濂具有开风于先之功,“三杨”为典型代表。方孝孺作为宋濂的学生承前启后对“台阁体”流派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方孝孺的许多文章也有“台阁体”气息,但又不完全具有“台阁体”风尚。本文就以其名作《蜀道易》为例来说明方孝孺与“台阁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与宋濂名份上虽为君臣,学识上却实为师徒,宋濂传授的儒学思想和文章之道对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得以凭借帝王之尊引领元末明初文风的嬗变。事实上,朱元璋欣赏的是宋濂的儒家学识,并不看中他的文学才华,但在长期的君臣文学交往中,又深受宋濂文学思想和文法的影响。基于儒家文学观念的共识,朱元璋一再提升、褒奖宋濂,从而奠定他"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揭示了刘勰“文”思也即“文”的观念的四个层次——道文、人文、文章之文、文学之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特性,以说明他不仅意识到了文学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且抓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刘勰“文”的观念自成系统,既开放、又辩证,相当深刻地把握了文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李东阳是明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由明王朝造就的诗人。作为一代文宗,他对明诗发展道路的开拓远胜于对馆阁诗风的因袭。李东阳的文学理论对前七子有积极影响,却与他们有很大不同。他要求诗歌讲求法度,内蓄情志,外兼比兴。馆阁之外,他的诗忧国忧民之情怀与杜甫相通,对壮丽山河的咏歌则与李白接近。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诗人既流连光景也关注民生疾苦,既讲求法度也重视意趣比兴。  相似文献   

9.
桑文杰 《现代语文》2005,(6):122-123
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文无定法”,正如北宋散文家苏轼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而他所谈的作文经验却是“妙不可言”,让人摸不着头脑。既然文章高手也无切实经验可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贬低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呢?  相似文献   

10.
论宋濂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明初宋濂诗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文章认为作为浙东文派的代表人物与明初的朝廷重臣,重视宗经原道与政治教化是宋濂的一贯主张,并形成了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歌创作观念.但他也强调诗歌技巧格律的训练、诗人个体情感的抒发与诗歌审美特征的追求,显示出他诗学思想的复杂丰富内涵.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形成其诗学观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宋濂不仅是明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从“五经”教育出发,毕生以“讲经授徒”为业,提出了重视培养圣贤之心、努力拓展学习视野等教育理念,而且在作文教学、情感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主张“色温气和”、循循善诱和富于启发性的教育方法,开创了新的教育传统;他让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的教育实践,对后世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才子书”之一,因此,“因文生事”与他的“才子”说有密切关系。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也强调了“文”是小说叙事的生命力所在,“因文”是小说叙事所遵循的潜在原则。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主要以他的词作名于世.从总体上说,纳兰是个创作家.相形之下,他的文艺理论观点显得零散而缺乏系统.但是,那些零金碎玉式的片断,还是清楚地表述了他对文艺的基本主张.一、提倡创新,反对模仿提倡创新,反对模仿是古往今来有贡献的理论家和创作家的共识.纳兰站在他爱戴的那些前辈的立场上,又把这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纳兰评价历代诗人、词人、散文家时,总是首先着眼于他们的创作个性.他同一位好友探讨明代散文选本时,概论了明代散文家的主要成就.纳兰的评述尽管有溢美之嫌,但他用心良苦,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散文家的艺术特点上;宋濂“文有根柢,春容大雅,无蹶张叫嚣之气,自成清庙明堂之音.”方孝孺文“如黄河天落,直泻万里,而风激湍回,正复沦涟绮(?),是子瞻后身也.至其不灭之气节,涌现行墨间.”王守仁文“如昆刀之切正,快马之斫阵,为天地间第一种快文.”  相似文献   

14.
“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庄子有言:“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天道》)他把“道”归结为“书”,把“书”归结为“语”,把“语之所贵”归结为“意。”可见早在先秦之时,就确立了意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意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等于文只有意。文除了意之外,还有其他构成因素。那么,意与其他构成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历来说法很多。曹丕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他认为在“意”、“气”、  相似文献   

15.
张裕钊不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桐城派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章学家.张氏与其师友及门人的论文书信,多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张氏的论文书信,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章学思想: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而以“辞”、“气”、“法”辅之;注重声调,并提倡“因声求气”.考察张氏论文书信中的文章学观,既有利于我们探索其文章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又有利于我们看到其文章学对桐城诸贤的继承与超越,还有助于我们对从姚鼐到曾国藩再到张裕钊的这一文章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质问题主要是讨论文章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历代文章学家对此都有不同层次的论述,但相对来说,却没有章学诚说得明确,论述得全面、深刻、辩证。他认为,“文”生于“质”,“质”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一性的,“文”是居于从属地位的,是第二性的;但是强调“质”对“文”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不要文章形式不讲文章辞采,恰恰相反,他又十分重视文章的审美愉悦作用和文章本身的特殊规律。章氏辩证的文质观是建立在他朴素唯物主义的“道器观”尤其是“名实观”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马汉麟先生《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一文公开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关于“唯弈秋之为听”这种句型,马先生既不同意清人吴昌莹“‘为’犹‘是’也”的观点,也不同意近人杨树达“为”字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的看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认为“为”字“很可能是用来加强后面主要动词语意的,是一种‘强意词’,从词类上说是助动词。”徐仁甫先生在《对<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再分析》一文中,既不同意马说,也  相似文献   

19.
我很喜欢刘晓东博士(以下简称“刘博”)的文章及文章里所洋溢出的哲学智慧和执著的钻探精神。他对儿童充满人性的研究使得其理论有滋有味,为儿童的教育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前景。这一切对我们幼教工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振动作用及清明作用。今年《学前教育研究》前几期的“争鸣”栏目中真正争起来了的便是孙民从(以下简称“孙先生”)与刘博的商榷之文。能看到这种真正的争鸣真是太好了。我仔细拜读了孙先生“也论儿童的精神”一文,他对“儿童精神”这一领域也颇有研究,文笔婉转但又突现了他与刘博在对儿童精神认识方面的本质区别。刘…  相似文献   

20.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他所谓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整个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道”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