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写作《狂人日记》的现实文化背景:现代作家与传统读者之间存在的思想上、审美上的落差;揭示了《狂人日记》的艺术创造必须是在适应与超越之间寻求出路,其创作方法的创新,象征物象的选择,召唤结构的创造,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控制,都应既要适应,又要超越;并指出了《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提供的艺术价值取向:大众化和化大众。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狂人日记》是鲁迅应时代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它充分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独创性。鲁迅坦率地指出:《狂人日记》的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是一部民族新人诞生的精神史诗。发现黑暗、发现吃人与被吃的荒诞、发现自身背负四千年重担而又在绝望中求生的狂人,以其难以摆脱的被吃焦虑、心灵挣扎的复杂心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赎努力,谱写了心语、对话、独白、呐喊的史诗乐章,并采取剥掉语言的外衣直取本义的形式构筑了更高意义上的象征体系,从而获得了读者整体认同,但其作为现代中国人精神史诗的解读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体小说,鲁迅突破传统写作模式,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束缚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展现出其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分别从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及叙述者形象三个方面深层挖掘《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已经六十周年了。对这样一篇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人们作过许多评论和分析,但见解却远不能说是一致的。就连它的主人公究竟狂还是不狂,恐怕直到如今,在一些同志心目中依然是个问题。这除了反映出评论者思想方法的不同之外,也说明作品本身篇幅虽然不长,却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想就理解这篇小说的三个主要问题,说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剖析《狂人日记》艺术典型塑造、艺术手法.艺术设计等独创的艺术构思,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8.
鲁迅采用日记的形式,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现实主义地描写一个狂人真实的言行感受,揭示了狂人的内心矛盾,在惊恐与抗争、迷惆与向往、愤怒与羞恨等感情的复杂冲突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崭新的思想和独创的构思打破了中国的寂寞,使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出了耀眼的阳光.  相似文献   

9.
刘伟丽 《考试周刊》2009,(28):34-35
《红字》是霍桑的象征主义小说。本文从象征主义对主题的烘托作用方面来探讨小说中的象征符号.并深层次地解释霍桑为何要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司马迁处于逻辑性思维高度发达的时代,因此《史记》中据实而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渗透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认真反思.《史记》记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成为一类高度的典型;它所展示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因其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必然而不断在历史上重演、复现.《史记》提出了大量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命题,因而它超越了实录的历史和形象的文学而步入了哲学的境界,呈现出象征主义色彩.司马迁记载历史人物时在实录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清醒的选择,这体现了《史记》象征主义的自觉意识.同时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悲剧主题体会尤深,这就使《史记》的象征主义具有了悲剧色彩.《史记》象征主义的方法学价值正是在记叙和观照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平行的视角,对两部作品的文本、风格及作者等方面作出了比较,从而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股基本的文学潮流作出梳理。  相似文献   

12.
果戈理的作品以揭示下层人物命运和巧妙运用讽刺著称,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的同名作《狂人日记》在借鉴果氏作品的同时,在主题、结构、修辞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突破,然而却在肩负社会使命的同时弱化了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其生活与思想两个方面,论述狂人是名狂实不狂、似狂非狂,他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彻底反封建的勇士,是旧中国的掘墓人!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代表,也是作者鲁迅先生思想的化身。他既是活生生的生活典型,又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进行的并非是简单象征式的批判与控诉,"吃人"的隐喻的迷雾背后,暗含着的是对自身的强烈的反省、嘲笑与否定,"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狂人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农业社会家族内部中的反叛者的诞生,他以流星式的闪现和隐没,同时证明了打破家族的封闭性的困难和隐约的希望的存在。在一种构建民族国家的期许下,一切反抗都是建立。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杰作,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小说创作曾经起过开拓新道路的作用.对于这篇小说的研究,当然也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但是,多年来研究者们对这篇小说的解释是有分歧的.分歧就在于怎么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如果我们真正从作品实际出发,就会发现,狂人的确是一个狂者,他的一忧一怒、一言一行,无不具有狂者的特征.同时,他又的确不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他的性格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战士的某些本质.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以“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郁勃激宕、具有积极战斗意义的新文学“白话”作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20.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一直是鲁迅研究争论的深层次焦点之一,也是其难点所在。由此切入,对所谓“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这一几乎成为定势的说法提出质疑,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重视角和层面,就《狂人日记》文本建构的创作方法、象征、形象、语言等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阐释,揭示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