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东游与《东游日记》庄安正1903年5月21日至7月29日(农历四月二十五至六月初六),张謇东渡考察日本。回国后,张謇将赴日期间的日记辑成一束,共二万五千言,定名为《东游日记》(下简称《日记》),分送挚友传阅。张謇自1874年起养成日记习惯,但从未...  相似文献   

2.
<正>《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经34年旅行,创作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  相似文献   

3.
杀前后的日记信函照片和其它资料形成了二千四百六十余页的︽拉贝日记︾日记记载的时间从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九日至次年二月二十八日这份日记对证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罪恶与血腥无疑是最有力的拉贝去世后拉贝的儿子把这本日记放到了地窖里珍藏起来...  相似文献   

4.
王京山 《大学生》2020,(1):50-53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这是季羡林二十一到二十三岁之间的真实记录。阅读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原本众人仰望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腔不平的青年学子,他抑郁、彷徨、孤傲、寂寞,怨天尤人、破口大骂。  相似文献   

5.
近日读了语文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日记》,很受感动。作者陈进兴,福建省一个县级市南安市的教育局长。他当局长,正赶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年8月,该市正式启动课程改革实验。这本《课改日记》是他从2002年8月南安市进入课改实验至  相似文献   

6.
《吴宓日记》(1~6卷)残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宓日记》出版在即理所当然引起学人的浓厚兴趣与热切关注.1997年5月21日《文汇报》曾刊出金巍《关于吴宓日记》的一篇文章,开篇断言:吴宓日记系残卷.是残卷?这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猜测.过了10个月,即1998年3月,《吴宓日记》(1~6卷)由三联书店出版了.笔者一时杂务缠身,未能拜读.迨至1998年10月看到马斗全先生的《未承父业者慎勿整理遗稿》,方得知新近出版之《吴宓日记》多有谬误.于是笔者抽时间初步翻检《吴宓日记》,着重了解了残缺是否属实,且残缺到何等程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日记是用来记录生活内容的载体,属于一种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鼓励孩子养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对于作文教学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日记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领悟、发现、创造,使至美至妙的日记课堂教学达到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我时常翻开过去的日记。愉悦时,日记敞开胸怀与我分享;烦闷时,日记突兀而至让我宣泄;孤独时,日记悄然而来与我陪伴。  相似文献   

9.
正流动日记,顾名思义,是一种日记形式,但与平时的日记又是不一样的,它改变了一人一本的传统日记形式,这种日记的进行是教师将班级学生按7—8人分成一组,每组一本日记本,周一至周五,小组成员按次序一人一日一篇,而当每一小组成员在完成一个轮回后,日记本在小组之间交换,这样,日记就在全班学生之间流动起来。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流动日  相似文献   

10.
名师在线     
孟令军 《青少年日记》2009,(1):F0002-F0002
许建联 现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优秀班主任。2004年至2007年参加国家级课题“师生共写日记”研究,在日记专家程韶荣的指点下,对日记教学进行潜心研究。三年内,先后指导十多位学生在多家省级报刊上发表习作二十多篇;自己也分别在《青少年日记》、《作文评点报》上发表论文和诗歌数篇。  相似文献   

11.
1962年夏天举行的大连会议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有关这次会议的相关情况还有一些重要细节亟待澄清。而现存的1962年7月至8月的《茅盾日记》和《顾颉刚日记》中保留了周扬、沈从文与这次会议的关系,这些材料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研究周扬和沈从文在1949年后的文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我从1969年上学期至1970年下学期在岳阳县月田区中学读初中(那时的初中是两年制,且是春季入学),我从初中二年一期开学第一天(1970年3月6日)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为了回忆自己的初中生活,我找出了最早的三本日记(其中第三本日记跨越到高中阶段),往事历历,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13.
大家最早发现丁洁文的日记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日记封面:丁洁文日记本六个字,是他自己的毛笔书法,端端正正地横书在日记本封面的上方。在丁洁文日记本的下面,括号内还注着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表示在这本日记中,包括了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大约多少篇日记。这个日记封面的写法,是丁洁文的同桌李林告诉大家的。那天,李林扬起丁洁文的日记本,以挖苦的语气大声说:大家看哪,这个丁洁文的日记封面,弄得  相似文献   

14.
巴金创作标举“真”的旗帜,历经半个多世纪。如今,他愿意在他新近出版的《日记编》和《书信集》中.更充分地展示自己,“准备再到油锅里受一次煎熬,接受读者的批判。”(《书信集·致李济生》)如果他的灵魂在他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中还涂沫上一层文学色调的话,那么在书信和日记中无疑更直接更朴素地向读者展示。这需要作家极大的勇气。如果说《随想录》是他日记式散文,那么《日记编》和《书信集》则是他散文化的日记和书信。它们具有散文的美质,但首先是日记和书信。 日记编——真实灵魂的内省 巴金最早的日记是1926年在上海所写的那两三页,不意间被巴金带到法国,成为《灭亡》中主人公杜大心的日记,写进小说的第12章。而1931年创作的《灭亡》的续篇《新生》,整部小说用主人公李冷的日记构成,日记体成为巴金的一种文学样式。作者在为主人公写日记,实际上也在为自己写日记。自1952年起,巴金有意作日记,《日记编》收入的日记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1)赴朝日记:1952年3月15日——10月15日、1953年8月10日——1954年1月10日;(2)成都日记:1960年10月9日——1961年2月8日;(3)上海日记:1962年11月1日——1966年9月30日,其中1965年7月9日——8月29日在越南所写,1965年9月——10月的日记,原稿在  相似文献   

15.
郭振有 《上海教育》2006,(10B):62-63
近日读了语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日记》,很受感动。作陈进兴,福建省一个县级市南安市的教育局长。他当局长,正赶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年8月,该市正式启动课程改革实验。这本《课改日记》是他从2002年8月南安市进入课改实验至2005年7月期间所写的课改日记中,精选200篇汇编而成的。该书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南安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三年间走过的不平常的路程,记录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学校生活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也记录了作为一个教育局长,在领导这场改革中的坚强意志、探索精神、执追求和切身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5月12至15日,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第16届年会在河南大学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日记文学及其他"。来自中国、美国高校及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60余人与会,就日记文学理论研究、日记与其他文类之关系研究、中国日记名家名著研究、外国日记名家名著研究和传记文学及其他,展开了热烈而卓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一、正确认识"微日记"的特点与价值1.短小精悍,可长可短。"微日记",顾名思义,就是微型日记,篇幅短小,切入点小,花时也少。要求学生周一至周四,每天写一篇微型日记;周五以后则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长文。可以将本周前面写过的日记写具体,也可以另外选材写,三天只要写一篇。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华学澜的辛丑日记,於一九三六年由陶孟和先生介绍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书前并有陶孟和先生的长序。序文中说华学澜一生数十年中均有日记,而存在的‘只有辛丑这一年的,其他各年均已散佚一。(注一)数月前清华大学化学系教师周昕同志告诉我说他家里存有华学澜的庚子年的日记原稿两本,后来他又拿来给我看。我把它仔细(?)阅,并与辛丑日记对看,从字迹、体例等,可以断定是出自华学澜本人之手。周昕同志的父亲就是陶先生在辛丑日记序文提到的周支山(字呜西),周华两家是亲戚,这两本日记存在周家是可以理解的。这两本日记不但可以补辛丑日记之不足,而且因为是华学澜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记的,其中有些与当时的事有关的史料,所以有介绍  相似文献   

19.
读了《马燕日记》,我感受很深。马燕是宁夏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女孩,因为家里穷,生活拮据,父母供不起她上学,只能让她半路退学回家种田。马燕是一个坚强倔犟的女孩,因为不能上学,她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最后,她在一位外国人的帮助下重返学校。《马燕日记》真实地记录了马燕上学、辍学、再上学、再辍学的过程中她内心的感受。在她的日记里,看不见任何的华丽词语,没有任何的修饰,平平淡淡,甚至还有很多的错字别字。但是,她的日记能打动人心,让人心酸,同时也让人同情马燕。日记中至始至终都表达了马燕渴望学习的心态。“我想读书”这声从心底发出的…  相似文献   

20.
1935年6月至7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到莫斯科访问。他每天都记日记。当时的苏联,在罗兰的心目中是世界人民的未来,是反法西斯的强大堡垒,出于对苏联的拥戴和爱护的良苦用心,他在《莫斯科日记》的扉页写下了遗嘱:“这本东西在50年内不得发表。”直到1989年,这部日记才出版了俄译本。罗曼·罗兰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经傅雷译成中文(解放前有骆驼出版社版本),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不胫而走,成了一部震撼心灵的宝典,傅雷称之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嘱”。现在,《莫斯科日记》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