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 译者:何佩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这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帕慕克说过:“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相似文献   

2.
书讯     
《八小时以外》2012,(5):117
正《马雁散文集》作者马雁出版新星出版社时间2012年3月定价39.00元马雁,这位1979年生于成都的女诗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决心成为一名诗人。在她过早谢幕的一生中,马雁始终强调写作是语言和心灵的历险,其作品跌宕奇险,蕴含着罕见的高贵、勇毅和非凡的洞察力。这  相似文献   

3.
书讯     
《八小时以外》2013,(5):115
《九种忧伤》作者鲁敏出版花城出版社时间2013年3月定价29.80元拒绝食物与欲望的情人、沉湎养生的夫妇、呆板度日的工程师……看似庸常、琐碎的生活,没有任何特异之处,但是仔细读来,每一位主人公的行为又是有些怪诞而荒唐的。偏偏某些细节能够打动你的心,让你忆起脑海中某个一闪而逝的念头,某种似曾相识的情绪。庸常的生活掩盖着人们内心深处与生活的一点格  相似文献   

4.
书讯     
《八小时以外》2012,(11):117
《偶发空缺》作者[英]J·K·罗琳译者任战/向丁丁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时间2012年10月定价57.00元作者不动声色地站在作品后面,让人物按自己的命运生活,似乎才是严肃的文学家应该做的。或许正因此,因《哈利·波特》而闻名全球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新作《偶发空缺》,才会因为作者过于强烈的主观意愿表达而收到"不像真正严肃文学"的批评声。这第一部写给成年人的严肃小说,对它,罗琳建议家长们不要买给孩子去看。  相似文献   

5.
从生存意识入手,分析余华小说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勾勒,暴力与死亡被余华推衍为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余华的暴力描写不仅指涉人性欲望和历史方式,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中包含着被遮蔽而又无处不在的暴力更根本地威胁着人的生存,他使我们从血淋淋的肉体暴力中看到人类本性中隐蔽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暴力,余华对暴力酷景的书写关乎着他对人类生存真实的揭示和对生存状态的思索与探询.  相似文献   

6.
书讯     
《八小时以外》2013,(7):117
《乱象丛生》作者[美]伍迪·艾伦译者李伯宏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时间2013年5月定价26.00元电影导演、演员、作家、音乐家……伍迪·艾伦有一堆令人目眩的头衔。他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杂文集,不如说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涉及了种种混乱的社会现象,其中不乏对好莱坞电影圈的讽刺,如将热门  相似文献   

7.
书讯     
《我在美国教中学》方帆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在美国中学执教多年,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美国公立学校的课堂。其中,美国老师如何教作文,美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与国内的难度比较,漫谈加州教  相似文献   

8.
书讯     
新书介绍:《高中数学轻松学》作者:杨冠夏于世章董天龙出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这是一套与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配套的数学教材理解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书籍.它以数学语言和各单元的学科特征定位展示出如何让你轻松学好数学的诀窍.本书揭示了若干数学专题的解题入门规律,对数学学习过程中若干热点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对于许多数学问题展示了作者独到的研究成果.本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传统到现代的法律革命经历了沈家本修律、辛亥革命与临时约法、人民大革命与法律现代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法律开始与世界先进法律接轨,是法律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第二阶段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律的新篇章;第三阶段构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个阶段的法律革命创立了新的法律发展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法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新书架     
《当代学生》2012,(22):27
《冬牧场》作者:李娟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在《冬牧场》中,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清新文字,呈现出阿勒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谈及女性的生存处境,并结合中国社会从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萌发,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意识被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替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从而全面阐述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于九十高龄创作的散文,文字简淡,篇幅短小,不深入品味难得其真意。文章由梦入笔,写自己梦回童年的中剪子巷,而引发了对"我的家在哪里"的思考;又于梦醒时回溯自己近百年的人生,在对人生的甜酸苦辣与万千恩怨的咀嚼与回味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尖锐而冷静的审视,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深切关注。在备教这篇散文时,我着重从文本和朗读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简洁的语言里品味深意,在清淡的笔墨中体会浓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