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013年9月2日,北京中学正式开学.新诞生的北京中学,无论有多大的梦想,承载着多少的期望,都要摒弃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心态,保持住一颗安静的心,静心做教育. 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培育学校文化的种子.何谓文化?按照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那么,培育好学校文化的种子,就是要培育好学校精神价值、生活方式与集体人格的种子,让这颗种子能润泽饱满,很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做客2012年第一期长沙大讲堂,在现场读者提问"你一直主张亲近经典,认为经典会影响人的一辈子。那么影响了你一辈子的书都有哪些"时,余秋雨回答说:第一本是美国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余秋雨文化系列散文的核心内涵在于重建现代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5.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6.
唐旭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07-108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广泛的知识与精神修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特别品质。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解读尤为认同。教师对课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的散文具有一切令人喜欢的元素。在"文化热"时期,他领风气之先,既想知性的谈论历史,又想感性地咏叹情感,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曾是一代青年的成长符号。但朱国华先生给出的"余秋雨公式"是"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余秋雨的《洞庭一角》则是这种公式的样板之一,即用诗意的方式重复着自己的文史哲学,以不加控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情感,用二者的结合写就一篇篇散文。而其散文对文史资料的随意性使用造成了许多知识的硬伤。  相似文献   

10.
<正>《寻觅中华》作者:余秋雨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许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比较少有人提到《寻觅中华》这本书,事实上,《寻觅中华》可以看作余秋雨创作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2008年,余秋雨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文化苦旅"命名的丛书,作者在这套书的自序中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散文出现新的走势。余秋雨散文从文化的视角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忧患,最终落脚于对现代文明重建的企盼,反映出余秋雨作为文化人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2.
翁乾明 《福建教育》2023,(26):18-21
<正>一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校大型学生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其组织开展要遵循文化规律。余秋雨先生说得好:“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简单地说,文化就是集体人格,就是公共人生,它是由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和形而下的生活方式构成的二元结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也可以分为“道”与“器”两部分,“道”就是形而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价值;“器”就是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加简明起见,  相似文献   

13.
<正>余秋雨曾对文化作如下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学校文化落脚于人,落脚于校园日常生活的点滴,悄无声息地去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的积累和引导过程中,以学校绿色理念为目标,让学生体验面向心灵的校园生活,把每一件事情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每一处布置润泽师生的言行。希望每一个师生具有健康、阳光、乐观的外在气质,具有端正、勤勉、创新的内在品质。一、"儿童立场",彰显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在散文中阐释文化内涵的时候抓住了文化人格这个关键点,而更为重要的是他选取了一批失意文人来展示文化人格,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与核心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在散文中阐释文化内涵的时候抓住了文化人格这个关键词,而更为重要的是他选取了一批失意文人来展示文化人格,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与核心。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是九十年代文坛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文化涵量大、涉及面广、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意蕴,堪称文化散文。本论文就是从人生意识、文化人格、人类归宿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观照问题。进而阐述了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的交融中,努力实现着一个文学家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人面临着跨世纪的选择。在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重塑健全的文化人格成为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课题。作为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在散文系列《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触探了文化人格这块民族心理的暗礁,以知识者的深广与博大出色地构画了现代中国文化人格的草图。故而,女作家王安忆准确地指出,余秋雨散文承载了同时代散文无法负担的“重大的心灵情节”。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先生指出:"社会思维学要研究人作为一个集体来思维的规律,他与集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研究社会思维学,就要研究个人跟集体和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思维方面的相互作用。因此,社会思维场应成为社会思维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场"首先是个物理学的概念。爱因斯坦提出"把场的观念作为实在的代表",认为"‘没有场’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场是自然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形态。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相互作用中形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上世纪90年代独树一帜,其广泛的接受性至今仍值得研究。雅俗共赏审美效应的成因涉及创作者、接受者、文化环境几方面的因素。作为学界精英的余秋雨创作散文时很好地遵循了平民视角,重视读者体验,以化雅为俗、化俗成雅、情景再现等手法,拉近了普通读者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而读者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层次的逐步升级,也为高雅文学大众化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深入挖掘封存于自然山水以及人文风物中的文化意蕴,探索着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以其独特的文化感悟对文化健全人格的构建进行了多层次的探寻,执着地追求文化人格的完善,为现代进程中的中国文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化人格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