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人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气副词的"还"在是非疑问句的功能表现为对事态的真实性进行确认,这是受是非疑问句是对事态的真实性进行发问这种特殊句法环境影响的结果;从语气副词"还"确认功能产生的来源看,"还"的延续义为"还"确认功能的产生提供了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是否考虑特定的言语场 ,义句可首先分为静态义与动态义。静态义句指某个句子在不考虑特定的言语场时具备的意义 ,包括基本义句和附加义句。基本义句指义位或义位组合后产生的字面上的意义 ,蕴含义与预设义都是义句基本义的下位概念。附加义句包括形象附加义句、情感附加义句、语体附加义句、风格附加义句 ,前三种义句和义句包含的义素存在一致关系。动态义句指言语交际中的实际义句 ,是言语场对静态义句的选择结果 ,包括动态基本义和动态附加义。静态义转为动态义 ,表现为四种结果。  相似文献   

5.
朱熹认为"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其"利"则有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一个层面的意义上,"义"就是"利",两者含义高度统一;在另一个的层面上,"义""利"之间存在着冲突。义利二者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往往是用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素组合成词,在句中使用时只采用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作为陪衬存在,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使用非常频繁。通过对"利害"单个词语的出现、作为偏义复词的形成以及词义的演变和最终现代词义定型的整体过程进行梳理,能够理清该词语义演变过程中各类语义出现的时间及变化过程,从而填补单个偏义复词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句尾语气词"也”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静态的肯定和判断.近代汉语中"也”的使用范围扩大,增加了表事态变动的新功能.<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不仅保留着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而且具备了与语气词"了”相同的表示事态变化的功能.这时的语气词"也”已经基本上兼并了古汉语语气词"矣”的用法,成为了使用最普遍,用法最灵活的表示事态变化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8.
致使义处置式的"处置"意义逐渐减弱,导致整个句式在语义上演变为"致事+致使能量+所使+致使结果",在句式意义上和抽象使役句一致。从语义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汉语致使义处置式的来源和发展,认为"致事"和"所使"之间存在能量传递,这种能量传递和两者的生命度有密切关系。"致使结果"是能量传递的终点,多表现为状态性。  相似文献   

9.
"的确""实在"是近义语气副词,在句法环境、语义背景和语气上存在差异。句法环境上,"的确"可以单独使用,在句中可以灵活位移,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中,而"实在"不可;二者都可以出现在转折复句中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语义背景上,二者出现的语义背景并不完全相同。语气上,"的确"侧重于[确认],"实在"侧重于[强调],此外"的确"还可以表示委婉语气,"实在"还可以传达表示退而求其次以及表示几经努力达到极点的语气。  相似文献   

10.
<春秋>经文均以标题式单句行文,作者充分利用句子层面的潜在能力在组句表意的同时,蕴含了丰富复杂的言外之意.本文集中描写了其中的"句义成分与称谓变化关联"和"限定成分增添"两种手段,以数据统计和比对的方式系统地展现了"<春秋>笔法"典型的规则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家家"仅用于构词,可表多重感性义,构词能力不强,表名词词性,视为后缀更为合适。"家家"并非是音足调实的双音节形式,它与双音节名词搭配并未违背韵律词对音节的限定,又由于其叠音形式,"家家"倾向于选择表年龄小、偏女性语义的名词来搭配。"X家家"在句中可作主语、谓语,也可加"的"自成小句,搭配出现的"的"与"一个"均可发挥凸显感性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逻辑学、分析哲学和现代语言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认为:动词、形容词等谓词与名词一样,都是既有内涵义又有外延义的,在具体的话语中都可以有指称义,指称外界的事件或事态;在具体话语中有指称义的成分必然同时也具有内涵义。对于谓词的指称特性本文进行必要的论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句子的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读者首先通过句法策略与语义策略来分解句子的组成部分,然后建立各个命题,并把这些命题之间的关系联接起来。从句法策略、语义策略引发出释句、分解、语境、词类、句型、句法、标点符号。逻辑连接词等理解英语句义的策略。以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理解英语句义这一阅读技能。  相似文献   

14.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及由此而结集的《白虎通义》,在中国经学史、政治思想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学术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其成书过程、撰著者存在不少争议,而《白虎通义》的传本,历来希见。对于《白虎通义》思想性质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个观点:封建法典;宗教神学;礼典。《白虎通义》作为封建法典的性质是侧重于规定其政治意义,作为宗教神学的性质是侧重于规定其理论渊源,而作为礼典的性质是侧重于剖判其内容体系。《白虎通义》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宪章性文献,其本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授受关系的"てもらう"句型除表示恩惠义之外还有命令指示、自我许可、被动、困惑等语义。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和语义扩展理论就"てもらう"的各义项的扩展机制加以考察,得出以下结论:"てもらう"句中意志行为指向义为原型义,恩惠义和非恩惠义都是意志行为指向义的延伸,当动作者的行为和发话者的意志相一致时,容易产生恩惠义;当动作者的行为和发话者的意志相左或者一方无视另一方的意志(或相反意志)时,容易产生非恩惠义(命令义或困惑义)。在语义的扩展中,发话者和动作者之间的关系是语义扩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墨"义"浅论     
刘伟 《考试周刊》2007,(37):137-138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墨家在谈"义"时总是与"利"紧密相连。墨"义"还有另一种独特内涵,即"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结合古汉语具体用例,从词义引申角度,探讨动词"以"的"使令"义来源,说明其由"以"的近引申义"致、送"义进一步抽象而来,存在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中。"使令"义动词"以"与介词"以"在句中较易混淆,对两者特征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以""使令"义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语义学中的上下义关系表现为上下义词、上下义句关系。上下义词、上下义句在广播英语新闻中得以充分的运用,尤其体现在上下义词、词组的运用以及上下义句的运用。从语义学的这一视角分析广播新闻的词汇和句型特点,并分析上下义关系在广播英语新闻中的运用,从而指出上下义关系词在理解英语广播新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事态句中的“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权 《中国语文》2013,(1):51-61,96
加在事件句末的"的"不是事态句的形式标准,事件句不加"的"也能表达事态。事件是对行动的陈述,事态是对行动的指称。事态句是表达事件状态的名词性谓语句,和表达事物状态的名词性谓语句本质上一致。言者可以在事态句中加上"的"来提醒听者注意事态句所表达的事态,是因为"的"具有加强所附着的语言单位的指别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深"是描述容器内部垂直维度或水平维度的形容词。"深"的语义特征为:方位性、方向性、内向性、容器图式性、底部难以到达性、非易视性,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