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2.
我爱读诗     
诗 ,是优美的 ,像涓涓细流 ;诗 ,是激昂的 ,像滔滔巨浪……我爱读诗 ,爱漫步在通幽曲径上 ,陶醉于“枝间新绿一丛丛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在湖畔品读“海棠花外晴 ,芙蓉叶上霜” ,也爱在花圃中 ,看“月移花影上回廊”的渐变。在诗中 ,我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清纯美 ,更加热爱美丽的家乡 ,美丽的祖国 ,美丽的世界 !时常拨动我心弦的 ,是多愁善感的诗。“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蒹葭凄凄 ,白露未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也许 ,我不能完全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但朦胧中 ,我隐约地看见在水气中的她宛如秋水般的双眸。“你们为何…  相似文献   

3.
饶本刚 《今日教育》2011,(11):62-62
乍读《诗经·秦风·蒹葭》一诗,很责怪诗中主人公,认为他遭受挫折是咎由自取。既然“伊人”在“水一方”,驾小船直奔过去就是了,为什么忽而顺流,忽而逆流折腾呢?不朝目标的方向走,怎么能达到目标呢?  相似文献   

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5.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奇诗不少,《蒹葭》就是其中的一首。像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一样,“伊人”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史的悠悠长河中独领风骚,以至于历代诗人对其推崇备至,被誉为“最得风人深致”(王国维)。故说诗者见仁见智,难有达诂,形成了诗歌史上令人心系的千古情结。  相似文献   

7.
伊人     
古人历经曲折,求之不得,只能感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我却可以很高兴地说:“所谓伊人,就在身旁!”  相似文献   

8.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一首小诗。取名为“断章”,是因为该诗为诗人从许多诗歌中断取佳句而成。这首诗精致而典雅,简约而丰赡,亲切而含蓄,显示出了一种别具风韵的美。一、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泗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似文献   

9.
<正>《蒹葭》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诗经》二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教材分析】诗歌以四言句式为主,采用双声叠韵,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感情淳朴、真挚。文字简单,却意味深远,有百读不厌之感。其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水乡泽国的情调,缠绵柔婉、渺远空灵的境界。主人公江畔凝望、上下追寻伊人,写尽了情致,这是“诗以言情”。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蒹葭》是一首歌唱爱情的佳作。它的意象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美使其在众多爱情诗篇中独树一帜,历来为人称道。 这首诗的美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的不懈追求中。幸福不会从天降,爱情更是如此。“有美一人兮天一方,欲往从之兮路渺茫。”(邢居实《秋风三叠》)《蒹葭》中的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求,千回百转,风霜雪月,苦胆焦思,上下求索。有情人就是有志者,“溯游从之”、“(?)洄从之”,无论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众里寻“伊”千百度,美好的爱情就在“千百度”的寻寻觅觅之中。“伊人”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氵矣)”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一字之别,有移步换形之效,既体现出追求空间的移动,又说明“伊人”的飘忽不定难  相似文献   

1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题如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但其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朱熹不信《序》说,斥为穿凿,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之作。  相似文献   

12.
《蒹葭》一诗向我们提供的是诸多的朦胧,构成的是一幅长长的朦胧画卷,贯穿于全诗三章的“从”,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是在讴歌追求及其异乎寻常的执着精神。该诗产生了作为朦胧诗所最为重要的多义项性。特别是“伊人”的虚幻,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神韵飘逸,寓意深远。《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朦胧诗,它为后世朦胧诗创作提供了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13.
《蒹葭》的美与山水画多有相似之处,它通过画面的远近结合,虚实变化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仑美奂的,充满张力的画卷,在重章叠句的结构中,诗人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一唱三叹,全诗不着一个思字,却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对“伊人”那深深的企慕;全诗不着一愁字,读者却在诗中体会到了那求之不得的无尽的惆怅,可谓是“景外有景”“画外有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蒹葭》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完美意境,它是中国诗歌大画卷中的一幅淡烟轻笼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14.
《诗经·王风·大车》之诗义,古今学者解说纷纭。本文综合古今有代表性的七说,从古人称谓习惯、古代车服制度、诗中约誓之辞、春秋时期婚恋状况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七说中“征夫思妻”说最为可信,《诗序》首句所言“刺周大夫也”,乃推本之论,与《诗传孔氏传》所言“周人行役而讯其室家”的解说并不矛盾,只是说诗角度不同而已。而“序首”之下文字,恐为东汉时人附会,所谓“男女淫奔”之说,实不足凭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诗经>二首》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借关键词,从学习活动的创设角度入手进行创新设计。首先可以对“荇菜”与“蒹葭”进行探讨,通过其反复出现的现象探究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其次可以对“淑女”和“伊人”进行探讨,围绕“淑女”和“伊人”挖掘一系列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诗经>二首》的学习,掌握诗歌解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生活于周室衰王道废、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思以其道易天下”,多次表明“吾从周”的政治主张。他的诗教和用诗也是紧紧围绕这一主张和为这一主张服务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孔子“从周”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复礼”,而在“复礼”上,“诗”  相似文献   

17.
湿地是诗地     
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头一首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美好     
伊人老师认为王小波是他首选的“酷”的作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王小波,伊人老师特向同学们推荐主小波的《科学的美好》。同学们如果对王小波有兴趣,还可以找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也许,读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伊人老师为什么说王小波“酷”得可爱了。  相似文献   

19.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翻开《诗经》,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爱情难得的惆怅迷茫.有名无名的河流旁.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足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唐末诗人周繇为“咸通十哲”之一,《全唐诗》卷六三五存其诗一卷。但前代文献中关于周繇生平的记载颇有相互抵牾之处,《全唐诗·周繇集》中诗是否均为周繇所作,亦甚可疑。今考,有关记载实将元繇与周繇混为一人,《周繇集》中诗亦当分属二人,试申其说,以就正于方家。 一、周繇生平考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