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比喻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什么 ?这是一个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哲学作过许多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 ,仔细地品味这些生动比喻 ,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哲学的深刻意蕴 ,而且会使我们在欣赏、品味中体悟到什么是哲学思考 ,获得哲学的辩证智慧。现撷取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则比喻共同欣赏。庙里的神黑格尔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 ,如果没有哲学 ,“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 ,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黑格尔借用“庙”与“神”的关系来生动比喻人类生活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比喻…  相似文献   

2.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眉目”。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胃口:比喻食欲或…  相似文献   

3.
《劝学》中共有20处比喻,归纳一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贴近现实文中的比喻大多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来比喻所阐明的事理,非常贴切,使论述既形象好懂,又生动深刻。“青”“蓝”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青”“冰”比后人,用“水”“蓝”比前人,后人像“青”“冰”一样从前人那里学习从而提高学问和修养,并超越前人。又用“木”比喻人,用“鞣”比喻学习,“木”经过“鞣”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性。从而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证明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二、比喻的连用  相似文献   

4.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各部分。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还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义呢。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要道,如“咽喉要道”。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相似文献   

5.
《我的空中楼阁》以优美的语言、丰厚的意蕴而为人称道 ,其诗化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诗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中众多比喻的巧妙运用 ,其别致、新颖堪称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文章除了运用通常的比喻形式外 ,还用到了两种非常别致的比喻方式 ,试分析如下 :一、连环喻 (或称套喻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在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之后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为“痣”之喻作铺垫 ,“痣”之喻又强化了“眉黛”之喻。两个比喻使…  相似文献   

6.
饥肠辘辘     
“饥肠辘辘”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说,饥饿得肠子发出像车轮滚动的声响,生动描绘了人在饥饿时肚子咕咕直叫的情形。比喻非常饥饿。人为什么会饥饿?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动物脑里发现了能促使产生饥饿感的两种激素,这两种激素都是由位于大脑侧丘脑下部的神经细胞制造的。当大脑感到需要进食时,饥饿激素就会起作用,使人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运用比喻不仅可以加强效果,增强美感,而且常常给人以新的启发。其特点是用一种物体或概念代称另一种物体或概念,或用一种物体的部分代称其主体或全体。有时比喻用法涉及言语在语义场的根本变化,同时又使人既能意识到言语的字面意 义,又能意识到它的比喻意义。比如:fox一词,当我们用它来形容某人时,“狐狸”的意义从动物就转移到了人,  相似文献   

8.
在生物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这种语言技巧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些抽象的知识因此而具体形象化,使其更易被学生接受,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故“妙比”可“生花”。  相似文献   

9.
比喻,又叫打比方。要把抽象、 生疏、难懂的事物表达得具体、通 俗、形象、易明,就常常借用比喻。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是表达方法上的一种创造。 创作中遇到抽象、深奥、难以直接表述的内容时,不妨使用比喻。 如,要向青少年介绍“什么是寓言”,“寓言有什么作用”,就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枯燥地作内容的阐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用了四组比喻,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问题,非常精彩,堪称一绝。请看: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11.
我作了一个尝试,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用语来探讨修辞的表达效果. 一.话想说得俏.全靠比喻用得妙 经常听学生互相开玩笑时说:“你真是个286。”开始有些不明所以,经询问才知道是借“286”这一已被淘汰的电脑处理器来比喻行动迟缓、反应较慢的人。这不正是一个形象有趣的比喻吗?“是”是暗喻的比喻词,这是一个典型的暗喻修辞,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十分切合:当我把它作为范例讲给学生时,学生们饶有兴致,不少人还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2.
猜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活动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趣味很浓的游戏,而且能使猜谜人在快快乐乐中锻炼思维和增长智慧。在今天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中,年青的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小天使玩乐,如能在玩乐中适时适量地加上猜谜的游戏活动,定能对儿童的聪明才智大有益处。主要有这么两大益处: 一是能丰富和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二是能培养和开发儿童的创造办。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 有这么一个谜语:“几根胡子两边翘,开口总是妙妙妙,夜里眼睛特别亮,老鼠见了就要逃。”(打一动物,迹底是“猫”)。当父母带表演性的一句一句地朗读这个谜语后,儿童就会对胡子两边翘的“翘”的形状、妙妙妙的叫的“妙妙妙”的声音、眼睛特别亮的“亮”的程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用它来比喻在解数学命题中,如何处理好“明枪”(已知条件)与“暗箭”(隐含条件)是解数学题成败之关键是非常恰当的,若处理不当,常使学生产生解题错误,这是一个刻不容缓、需加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以若干个实例来阐明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如何妥当解决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小读者,你知道吗,植物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世界各民族语言中也都有用植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哦。比如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人们用“眉如细柳”,“面似桃花”,“口作樱桃红”等词语来描写美人。又如可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瓜不灵活的人。由于英、汉民族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英语中用来喻人的植物与汉语也就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加以辨别。下面是一些常见例子。  相似文献   

16.
英美人的风俗习惯与我们差异是很大的.在我们看来很随便地问一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住址、工作等问题,是关心对方的体现,英美人则不同,交谈时要做到“七不问”.一不问年龄西方人有一种希望自己永远年轻的心理,往往对自己的年龄严守秘密,西方妇女更是如此.冒昧打听对方的年龄,会引起对方不快一二不问婚姻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隐私,而他们又非常注意保护隐私权.询问他人婚姻是不礼貌的.三不问收入西方人将此视为个人脸面.认为收入与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有关‘不仅收入不宜谈论,其他诸如住宅档次,服饰品牌之类能体现个人…  相似文献   

17.
喻证,是“比喻”修辞方式在议论中的应用,是古往今来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我们阅读古代的典籍,既可以看到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的例子,也可以看到通过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的例子。有人统计过,“十三经”中共有比喻多达七千三百九十一条。这许多比喻里,就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论证的构成因素。先秦诸子如孟轲、庄周、韩非等人,几乎无一不是喻证的能手。战国时代纵横各地的游说之士,更是广泛地把比喻作为议论的工具。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揠苗助长”、“东施效颦”、“守株待兔”以及  相似文献   

18.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19.
一杯沧海     
《招生考试通讯》2006,(9):I0002-I0002
好个“一杯沧海”!这别致的标题,一下子就以量词错位手法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让人忍不住要看个究竟,这就是精心拟题的妙处。接着,考生开篇作比,即以博喻手法妙论书趣,精警而透辟;承下来,笔锋陡转,切入现实——读书者日见其少,巧妙地暗合了要求中的“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真真妙合无痕,还让人于其顿挫之笔下、精美的引用中、整饬的结构内、新奇的比喻里领略到该考生的真知灼见——“学会了读书才能学会生活”。最后仍以博喻收尾,既呼应了开头、深化了主旨,又使得全文圆融自然、浑然一体。[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俗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看法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简单地随个体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这后来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不再是促进了.换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