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几十年的“政治发烧”使中国人失去两件东西.一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掌握.一是对世界的认识。而古典文学.我觉得,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白话文如果没有古典汉语的熏陶.是很单薄的。  相似文献   

2.
我是贵刊的一名省外读者.通过订阅《新闻知识》.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新闻知识》成了我工作、学习的良师。我是工作在最基层的一名广播工作者,采写稿件、编采节目是我的主要工作。虽然.我为党报党刊写了十三年的稿件,收到了不少的内部刊物和资料.但是我觉得,《新闻知识》办刊质量较高.介绍的采写经验很具体.很实用.这是我订阅贵刊的感受。1995年的11月,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介绍《新闻知识》的征订广告,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订阅厂一年的《新闻知识》。当我收到第一期《新闻知识泽]物后,读罢大有相见恨晚的…  相似文献   

3.
韩南教授     
韩南(Patrick anan)教授是我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也是美国汉学界我最敬仰的学者。他的本行是古典小说.而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本来该是“隔行如隔山”.然而我和他的学术关系却特别密切.最近这两年在哈佛.甚至每隔一两个礼拜必聚会一次。共进午餐.我藉此也向他请教学问。去年(2002年)秋季,我开了一门晚清翻译小说的研究生讨论课。他竞主动前来旁听.于是我邀他主持几场讨论:从林琴南的《茶花女》到《茄茵小传》,从《昕夕闲谈》到福尔摩斯,他如数家珍.而且逐字逐句地推敲对照.使我这个粗枝大叶见林不见树的“学者”不胜汗颜.  相似文献   

4.
陈多 《声屏世界》2006,(10):38-38
经过六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我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一位主持人,而且是一位爱心频道的主持人。更让我兴奋的是.在我实现梦想的同时,还能看到那么多的孩子们在“超级童星我最红”这个舞台上放飞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年前夕.我参加了一位老朋友儿子的婚礼。这引起了我对毛主席派我当“娘家人”.去参加毛主席女儿李讷婚礼的回忆。它是我一生参加的最深刻、 最平凡而又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次婚礼。  相似文献   

6.
再写张建星     
两年前,我曾写过张建星。那时他刚刚捧得第二届范R江新闻奖奖杯.活脱脱的津门报坛一龙驹。两年后.再写张建星,颇有一种“经短汲深”的感觉。是写他如北方冬日般的旷阔、深造.还是写他与激情共存的练达和大度?是写他思想敏锐.善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重大活动.还是写他血浓于水似的大众情结.关注以民生民情为内核的社会热点问题?直到我跳上赴天津的火车.都无法使自己的感觉更全面一些.客观一些,冷静一些。又见张建星.他还是那样精力充沛,利索痛快.当然.更忙了。这位《天津日报》最年轻的副总编辑、最年轻的高级记者.在与我…  相似文献   

7.
二冬和我是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同学.毕业后又都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多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相互之间已经是心领神会。他稳健的脚步声,他的微笑.他的一声老陈.总让我感到亲切和可信。2004年五一过后,当我听说二冬气管上长了恶性肿瘤.情况异常危险,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冬是我们同学中最酷爱体育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踢球.他是主力前锋.平时很少生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毕业以后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现在他病了.我更怀念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的日子了。  相似文献   

8.
我家里珍藏着一本相册,那是我出嫁时最有价值的嫁妆。每每看它,心中便掀起波澜,那是我的人生档案.是人生的真情体验。  相似文献   

9.
2006年即将结束时.我遭遇了从业1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恐吓。我主编的版面上一篇报道所涉及到的当事人在稿件见报的当天打来电话.声称“我要杀掉你全家”、“今天下午就砍掉你一只手”.“我就是流氓,我有的是钱来摆平你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上海档案》2006,(8):10-11
2000年.我参加了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档案理事会大会.会议期间.我和妻子参观了一个档案展览。最引起我注意的不是整个展览,而是其中展示的一本与其他印刷品形成对比的彩色漫画书《在档案馆的一天》。它是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档案馆介绍.书中用档案工作人员活生生的工作场景代替了直接的档案馆介绍.既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又是一种非传统形象的小册子。这真是一个好主意!  相似文献   

11.
陈霞 《新闻窗》2006,(6):109-110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0多年了。2005年是我感到压力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让我最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制片人,参与创办了大型直播节目《百姓关注》。  相似文献   

12.
恩师公木     
1958年的五六月间.我正戴着右派帽子在乡下劳动,有人告诉我,《文艺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涉及了我,原来是批判公木的,他有一条罪状.是吹捧右派分子邵燕祥的诗。我最直截了当的反应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相似文献   

13.
勿忘国耻     
我的集邮档案从1995年开始。1995年9月15日.为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邮票在中国北京发行,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在我短短地集邮历史中承载着一段最有意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D版生物链     
最近我突然发现了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条D版生物链。拿我最景仰的LV当例子来说.路易威登的女继承人高踞金字塔的最上端,她也是世界顶级富豪之一.这是她命好。托生在了好人家.我们恨也恨不来的。生物链的中端,是如米兰站这样的一手手袋店,从一间小门脸起家,如今已经在香港开到大街小巷都是.赚得锍满钵满,这边收进来那边卖出去,握手处的带子已经发黑的二手LV手袋,照样摆在货架上标价上千元,照样有人自由行过去买,不服都不行。  相似文献   

15.
和我所钟爱的电视事业一起成长.是我最快乐的事。谁都希望书写辉煌,我写的每一笔虽不敢说辉煌,但都写的认真写的执着。  相似文献   

16.
唐维红 《青年记者》2006,(23):32-33
主持人赵金: 我居住的城市.2006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依旧没有踪影。但这并不妨碍日历瘦成薄薄的几页。商场开始打折促销.媒体开始了不同类型的盘点——2006午正在以惯常的方式向我们告别。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对这一年告别?行走在最热闹的人群和最偏僻的山野,观察着最喧闹的人生和最沉寂的命运,记,这个职业让我们生命中普普通通的一年如此丰富,如此深刻。 检点行囊,细教喜悲,希望明天会更好。[编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40年代初在上海滩脱颖而出.那时还不到20岁.文章写得那么淡雅清丽,一上来就红遍了东南半壁.我认识她,但无深交.她是贵族后代,又和日伪上层人物事有来往,恃才傲物,性情怪僻,是个冰冷冰冷的女人,不大好接近.1952年,张爱玲去了香港,从此再未见过。对他后来的情况和她的第二次结婚,我可说一无所知,放本文只写写1945年胜利前的她。写张爱玲的文艺不少了,这里只从几个侧面,说说她最走红时的点滴,作为补白而已。一、旷世才女张爱玲自己说过,她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此话不假。她是清末大臣张凤给的孙女。张佩组是李鸿章…  相似文献   

18.
杨澜  奂生 《出版参考》2007,(5):48-48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真的很幸运。15年前.我只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每天带着40多个娃娃咿呀学语:15年后的今天.我坐在省城最繁华的写字楼里,通过网络.与全球同行探讨中国互联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