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学校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学校作为教育资源的配置实体,既是教育经济关系的一种内生变量,又是一种配置教育资源的制度性存在。本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透视了学校的本质、学校的法人类型以及学校外部和内部的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2.
产权伦理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产权伦理是全部经济伦理的核心,是整个伦理的基础,有必要对产权伦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构建现代产权伦理学。产权伦理学作为对产权伦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产权伦理的基本理论研究,产权伦理的规范体系研究和产权伦理的实践问题研究。产权伦理学是经济伦理学与产权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理论特质;是一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需要和伦理学理论发展的逻辑要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争夺国家和民族话语权的今天,发展传媒业不仅是一项经济要求,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传媒产品是一种精神消费和信息消费的特殊商品,既具有政治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产权关系不清晰、外部性强、人力资本占主体性等特征,已成为制约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明晰产权关系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产权与活力的关系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明晰产权企业就有活力;一种认为明晰产权企业不一定有活力。本文认为,明晰产权既有活力又没有活力,这就是“产权活力悖论”,文章就产权活力的四个二律背反进行了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活力不仅与产权有关,而且与产权分配、精神力量、管理、竞争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与明晰产权之间的关系,指出明晰产权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当务之急,是农村集体经济走向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提出在引导和规范的基础上,股份合作制是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明晰的有效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与明晰产权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明晰产权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当务之急,是农村集体经济走出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提出在引导和规范的基础上,股份合作制是农村经济产权明晰的有效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整个经济学领域在讨论产权关系问题时,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而在会计学领域中有关产权关系的讨论并不多见。本文试图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之一——产权清晰,从会计的角度,对有关理顺产权关系的会计权益计量理论问题进行探究,以求从理论上解释产权关系与企业会计之间的某些内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规定存在含糊不清,法律口径不一的问题;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农村的土地产权关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土地承包权不稳定,集体提留随意变动,土地流转不规范等;这些问题既影响农民的经济利益,又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摆在农村经济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农地产权的不稳定性,这一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不稳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产权主体虚置。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并通过立法,增强土地产权的稳定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效率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可知,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我国农村信用社中存在着本该归社员所有的剩余权利被侵占的产权缺陷,正是这种缺陷通过组织目标及行为机制的传导,最终损害了信用社的效率,要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效率,必须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真正按合作制原则重组信用社。  相似文献   

11.
加强农村精神明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必须:(1)明确农村精神明建设的地位,协调好农村物质明建设与精神明建设的关系;(2)把握农村精神明建设的内容,协调好农村精神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化建设的关系;(3)组织农村精神明建设的力量,协调好农村精神明建设中的干部领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农”发展战略及其战略调整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采取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三农”内部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3.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从哲学意义上看,农民与农业、农村属于主客体的关系,农民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农业、农村则是客体对象。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双方的相互统一,要受种种限制,其中主体自身的限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正确认识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直致力于市场化建设事业,农村经济市场化是市场化建设的一部分.显然,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商事法律制度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这种联系尤为明显与重要.在这种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农村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及商事制度的地位问题、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商事主体问题、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村其他资源的商事客体问题以及农村公益事业的商事运行制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我们要重新思考如何变革我们的商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论述中,过多的是在关注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而对外部环境重视不够。舆论环境方面,政府和社会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大;制度环境方面,缺乏配套的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因而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经济环境方面,尽管国家和社会总体水平达到一定要求,但政府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和农民个体收入差异较大;文化环境方面,政府对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投入太少,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加上传统文化影响,致使农民的养老观念比较滞后。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一曲重头戏,有人提出与城市化不是矛盾了吗?本文从解除这个疑问出发,进而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城市化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7.
宗族文化与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宗族文化在新时期的迅速复活、蔓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宗族文化在本质上是与农村现代化相悖的,体现在:宗族文化的“宗法”与现代化的法治相悖;宗族文化的血缘性与现代化的业缘性相悖;宗族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化的开放性相悖,等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曾预言,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的。但历史发展的事实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落后的一些国家取得胜利。列宁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推行农村改革,尤其在变革农村生产关系方面,邓小平在所有制结构形式、分配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但心理适应不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控制了性别、年龄、来京时间及家庭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仍然有显著预测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且更少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制度与公民文化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关系。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初始的、非国家形态的制度形式,必须会推动农村的公民文化发展。虽然由传统的依附性文化到公民文化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村民自治制度的教育与训练下,在经济利益的密切驱使下,在党和政府的合量介入下,公民文化改将日益成熟并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日益完善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