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海霞  李娜 《河北广播》2006,(C00):82-84
公益广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引领文明风尚的有效载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公益广告将在塑造健康的国民文化性格,创造全新道德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刊播公益广告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同时,公益广告也提升了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度,加深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广播相比于其他媒体的优势之一,是声音之美。广播媒体播出的公益广告,不仅可以淡化商业广告给听众带来的听觉负担,而且在给听众带来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广播媒体自身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情感把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笛 《声屏世界》2009,(4):44-44
过去,主持人在荧屏上出现一点不当的表现立即就会引起观众“炮轰”,无论是微笑播空难的李梓萌,还是直播中途补妆的贺红梅以及陷入“哈欠门”的主播文静都遭到观众批评。但是,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的多名主持人陆续出现哽咽、流泪的画面,不但没有引起观众的批评,而且成为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亮点感动了亿万观众,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似文献   

3.
王喆 《新闻记者》2023,(5):52-61+83
数字技术迅速渗透社会领域,促成了多重互动,并提高了情感传播的频率、表现与速度。本研究尝试结合网络社会中舆情分析和计算广告中的情感计算技术及相关理论文献,探索情感计算的认知、分类和测量方法在社会情感治理及情感生产中的逻辑与意义。通过爬梳理性主义范式、行为主义路径和控制论在情感计算中的知识部署,本研究勾勒了情感传播中的回环模式获得的正当性权力,进一步提出在当下情感传播的研究、分析和治理中,占据显著地位的是一套始于媒介和算法、终止于媒介和算法的循回闭环,可能会造成未来人与人、人与机器沟通中的情感困境和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技术和媒介形式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探讨学术期刊编辑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劳动对重塑编辑专业身份和主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编辑情感劳动所进行的身份建构,以及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完成职业价值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发挥构建分析框架,对25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术期刊编辑在情感劳动中会遵循一定的职业情感规则,运用“深层表演”等情感劳动策略改善工作体验,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情感劳动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职业价值的凸显和主体性的发挥。对学术期刊编辑情感劳动的深入审视,有助于打破人们对编辑情感“理所应当”的想象,同时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推进编辑工作向前向好发展的能动性,给予编辑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播连线报道时记者的情感把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据《南方人物周刊》,1982年,罗大佑还是医院放射科的医生,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一开始,罗大佑就以挑战者、叛逆者、孤臣孽子的姿态出现。他将对东方曲调的探索,对一个民族的宿命所进行的精确剖析,对黄色人种的浓烈情感和故乡情怀,以音乐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7.
赵家琦 《新闻界》2023,(4):62-69
数字新闻研究迎来了“情感转向”。对新闻中情感的理解,不应满足于对文本实践的描摹,还应纳入对新闻公共性的考量。这需要我们从交往中介的角度理解新闻中的情感,认识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新闻情感在公共交往中凝聚着社会的情感认同,建构起公共领域的情感规范。伴随着数字技术开辟新闻交往中的私人场景,私人情感进入新闻交往环节,数字新闻呈现规制式整合、承认式整合和体验式整合等“侧台”化表达,这既是新闻情感实践的创新,也可能因之诱发公共空间的情感失范。数字新闻参与者应建立起兼具凝聚性和联结性的情感规范,以维护公共空间良好的情感生态,彰显新闻一如既往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涛  刘倩欣 《新闻界》2023,(4):4-20
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赋予了情感积极的认识内涵——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物,而是运行于社会公共空间,作用于公共话语建构过程,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性基础。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感叙事体系。在生态文本的符号实践中,情感叙事的核心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打造以情感认同为修辞目标的文本表征体系,其对应的公共修辞实践可以沿着三个叙事维度展开:一是生态安全维度的生命书写,二是生态价值维度的伦理投射,三是生态美学维度的审美移情。当前,环境风险已经深刻嵌入社会运行的底层结构,而且呈现出流动的、生成的、模糊的不确定状态,因此,情感叙事的重要使命是以环境领域的不确定性为观照对象,在情感维度上推动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感知与认同,具体的公共修辞策略主要体现为意指概念维度的接合实践以及符号意象维度的象征实践。  相似文献   

9.
播音主持是以有声语言为中介进行传播的,情感是播音主持的基础,只有饱含情感的播音才能打动观众,对情感分寸的把握直接决定着播音主持的成败.本文主要分析了情感在新闻播音主持中的重要性及分寸把握.  相似文献   

10.
张敬 《全国新书目》2010,(15):69-69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aton)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魏宝香 《大观周刊》2011,(18):196-196
英语教师应该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关注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情感,荧注师生关系,关注教学设计和美注特殊擘生的基础上,创建高情感和高认知和谐统一的教学新格局,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08,(1):38-38
人们在收看电视情感节目时,总是期待冰释前嫌、亲人团聚,期待着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能如人所愿。曾经拍过一期关于寻亲的节目:一位父亲在二十年前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把一个女儿送人了。二十年来,他一直很想念女儿,总是隔三岔五地去女儿养父母的邻居那儿打听情况。这种状况因与养父母家的邻居失去联系而中断。  相似文献   

13.
徐敏 《视听》2024,(3):122-126
数字时代,数字音频产品场景化、沉浸式、伴随性的传播优势展现出新的发展潜力。音频广告也呈现出个性化定制、人机互动性强等新特点。研究发现,音频广告可以在互动仪式下为听众打造想象空间,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产生情感互动。未来,音频广告应“精准投放、有机投放”,内容创意至上,积聚情感能量,提升投放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李麟霖 《中国广播》2009,(10):64-66
现代社会,传媒的力量无处不在。传媒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受众带来种种误导。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媒介在物质消费、情色消费、游戏消费方面大做文章,不惜采用夸张、变形、煽情、刺激等手法吸引受众,从而达到高视听率、高发行量、高广告收入之目的。因此,对于媒介在后情感主义到来时的狂欢,媒体从业人员理应保持警觉,也应该从商业化的迷雾中走出,回9-~aY-常理性,重建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田瑞娟 《新闻爱好者》2011,(22):142-143
以史为鉴。解读林徽因以及爱她的三个男人的情感经纬,明示爱情婚姻家庭的严肃性。启迪人们担当责任,控制放纵,感性与理性并存,爱情和责任同在,彰显社会主义的婚恋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学者玛丽-劳尔·瑞安将"沉浸"的概念引入叙事学研究中,为探究数字时代影游融合趋势下的互动电影和电影游戏特征提供了切入点;随着观众身份的转变,主体认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瑞安的"情感沉浸"观点出发,探究互动影像中观众或玩家与虚拟世界交互的审美体验及情感投入的特征,以及互动性和沉浸感打造之间的联系,增加对互动影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汶川大地震新闻时,双眼满含泪水,声音两次哽咽,停顿数秒后恢复常态。这种感情随泪水宣泄的令人心旌动摇的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撞击着观众的心扉,也引发了我对过去新闻工作的职业反思: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职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2,(3)
媒介是情感流通的渠道和形塑情感文化的社会空间。在智能手机建构的媒介环境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留守儿童,其数字实践对自身情感社会化的影响问题亟待被关注。基于安徽、江苏等地的田野调查,本文尝试从多角度探讨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情感补偿机制的建构,并对此类补偿的局限性及留守儿童情感发展新困局进行层层剖析。研究发现:家庭氛围、教育和互动等方面的不足构成留守儿童情感的原生困境,也是推动他们向数字世界迁移并寻求情感补偿的内生动力;智能手机从连接中介、网络文化和社交资本三维度分别为留守儿童提供间接性补偿、替代性补偿和移位式补偿,此“数字代偿”机制使虚拟情境下的情感社会化成为可能。但数字代偿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充分代偿”使生发于亲子陪伴中的依恋情感难以在虚拟场域中再造,甚至衍生出更强烈的剥夺感和“虚拟化”的情感能力等“代偿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认知-情感-社会化”是在个人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受外界整体环境影响反作用于自身的三个递进层面。档案作为人类在社会中诸多活动的原始记录,其记载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人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珍贵片段,以此可以成为他人的决策支撑信息、行动指南亦或是情感回忆依据。对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蜕变与持续性发展,其都起到了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个人社会化倾向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档案必然对于个人在社会化转变上的“认知-情感-社会化”三个层面相继产生一定的影响。故本文具体从认知、情感、社会化三个层面开展,全过程分析档案于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作用。通过对这一作用过程的分析,根据发挥作用的档案类型来审视档案资源结构的现有状态并提出今后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