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一种用心感受的过程,是一项心灵的活动。由于学生个人的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都存在差异,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主观色彩更加浓厚,即使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课文的同时,又该如何使学生学有所得呢?一、在个性化阅读中,积累语言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熟读、背诵,增加语言积累,把握语文规律。在教学《最好马上找到他》这首诗歌时,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我问:“现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然后让“现在你眼前出…  相似文献   

2.
实践体验型作文,就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情境,进而把实践过程作为文章素材。这种作文形式,既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又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自由放飞天性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外部事物的独特感知,是形成独特语言的重要前提。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展学生语言的个性,使学生在描写事物、叙述事情、抒发情感时用自己的话谈感受,用自己的方法作表述。而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独…  相似文献   

3.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方法。地理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狭小存在着不少矛盾。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感受 ,也不可能经常到野外去实地观察。运用比较法可以解决这些矛盾。通过地区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成因及相互关系。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 ,又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一、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既可巩固旧知可获得新知。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 ,把已有…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感知事物呈现阶段性,相邻的感知阶段又是连续的,但又并非是倾刻之间能够实现感知的连续。针对小学生认知事物的这一特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电化教学尝试,他们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总结近年来的电化教学的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四点:一、电化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是小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插图配合的幻灯和录像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便于理解和记忆,从…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11)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的年龄期,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都是通过直观感受,形象地认识事物。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6.
李芙蓉 《甘肃教育》2013,(17):38-38
写话是作文教学的前奏,是作文练习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赖素珍 《考试周刊》2012,(91):36-36
古诗精炼、含蓄、形象,魅力无穷。它是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反映社会生活的,又以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诗人特定的感受融为一体。学习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杨秀祖 《甘肃教育》2001,(12):20-20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而这真切的感受又来源于对生活中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体会。生活每天都会给人以新的感受,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并把这些情感体验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积攒成作文的素材,作文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小学语文新大纲中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关键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众所周知,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了解,都离不开观察。小学生如能学会观察,并把观察所得积累下来,在作文时…  相似文献   

9.
沈建萍 《学周刊C版》2011,(10):111-111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因此.从低年级起抓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写话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每次将学生的作文本收上来,总是发觉学生习作立意肤浅、构思俗气,因而感叹:学生太不用心去体验生活了,一篇文章干巴巴的,没什么内容,毫无生气。作文其实并非简单的遣词造句,而应是人的灵魂奔放,灵感的爆发,灵悟的张扬,灵思的喷涌。而要达到这一些,就必须去体验生活,感受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感受"这世上的一切",用理性思维来考察它们、认识它们尤为重要。何谓"感受"?《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由此可见,对事物要有"感受"就应当去观察外界事物,接触外界事物,认识外界事物。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无物,主要原因便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观察太少,感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的理解,认识用书面语言外化出来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全面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先事物认识、再由认识到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学生必须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之后,才能将胸中积蓄的这种感受和认识转化为语言文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方法。走到这条路上,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可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一点,新颁布的…  相似文献   

13.
本课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在设计中,我创设了“红领巾”出发去春游的情境,采用变序教学法,直接切入第四节的学习,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景点“海边、乡村、公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的学生接触到的事物不同,认识事物的层次也不同。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我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快乐读书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感受读书的快乐。一、读唱结合,在美妙的音乐中享受读书的快乐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其接触的文章也都是短小、字句押韵、词义浅显、朗朗上口的,于是我在教学中采取唱的原  相似文献   

15.
<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始终是写作的动力。另外,写作还需要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写作的这些特点说明,写作是个体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因此,写作评价也应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评  相似文献   

16.
李珊 《小学语文》2009,(1):24-25
【教材简析】 《识字6》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独立识字课。它采用数量词识字的编排,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具有这种认识倾向的人,在认识活动中常常废寝忘食,其乐无穷。语文这一学科,更需要充满情趣。为此,每节语文课铃声一响,我都随着铃声神采奕奕地走上课堂,先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而课堂上,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饱含着期待、鼓励,以唤起学生索取知识的愿望。一、课伊始,趣即生。每带一届初中,我都开创课前三分钟活动,创一个机会给学生表达,这个活动按班级学号的顺序进行,主持点评也由学生把握。三分钟讲话内容,可以说新闻,也可以说读后感,还可以说故事、成语、寓言…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性。可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选文内容的认识一是感觉“大”,一是感觉“远”,学生的感受既浅薄又表面化,因此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拓展延仲思想教育内容,促进认识的内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康 《地理教育》2009,(2):63-63
人们一开始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才慢慢地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整体把握事物的特征是其重要方式,若不能整体把握不同事物的不同侧面,就犹如瞎子摸象,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而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第一学期就要从整体上认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以及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总体特征。所有这些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  相似文献   

20.
一、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速度和质量 ,并在学生大脑中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当前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选材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