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映希 《广西教育》2012,(23):100-102
以《哈姆雷特》两处有关Ophelia的文字翻译为例,通过评析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卞之琳的译本,对莎剧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讨论,指出翻译莎剧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2.
因语言和传统差异,外国戏剧汉译时通常存在文学精粹再现和舞台表演效果难以兼顾之问题,莎剧汉译亦然。以王宏印《哈姆雷特》译本民歌汉译为案例,对莎剧汉译中文学性和表演性兼顾问题的研究表明,译者采用了宽式对应原则,灵活处理了原文音步、节奏和韵式.主要关注了风格模仿、自然汉语吸收和语言的表现力。译文在总体格局上匀称、美观、自然,语义准确,个性化突出,与角色情绪和动作配合颇佳,俚俗味足、充满活力,具备了汉语民歌的部分美学特征和较强的表演性。因此.莎剧汉译读本的文学性和表演性统一虽有难度,仍具有相当之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系统性原则为理论依据,分析《哈姆雷特》概念隐喻翻译的系统性,即概念隐喻的突出与隐藏、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以及概念隐喻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影响。根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把握概念隐喻翻译系统性特征有助于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本和梁实秋译本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文及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对译文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让读者意识到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引发读者对译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产生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哈姆雷特》剧中众多基督教隐喻的丰富文化内涵难以被译者完全移植,从而造成译本和原作的翻译差异。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基督教隐喻进行翻译,需要同时关注语篇层面的类比转移和基督教隐喻的英汉句式转换,其有效翻译不仅可以缩小双语文化间的差别,深化对作品的整体认识,而且可以促进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理解与表达两方面比较分析Arthur Waley和许渊冲对《月下独酌》的译文.理解主要涉及对词义、文化背景、逻辑、创作背景、感情色彩和作者背景的理解.表达主要考虑原作创作目的、原诗结构和目的语规则.文章作者发现充分的理解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大限度地贴合原作.译文表达也应服务于原作品写作目的,语言精...  相似文献   

7.
自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开始,悲剧这种特定的文学形式就是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其悲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这两部中西方的经典悲剧为例,追根溯源,通过对西方基督教义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对比分析,论证了中西方古典悲剧思想根源的差异及对其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经典双关语为例,结合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的中译本,探讨如何理解和表达剧中双关语所体现的双重含义,并简单总结出一些双关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对原文的转换表达的质量对译文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本文以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理解和表达两个环节中的认知障碍所导致的种种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元代纪君祥所著《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16世纪所著《哈姆雷特》虽创作于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却都以丰富逼真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微妙的戏剧矛盾、鲜明故事主线、深刻的悲剧结局和对社会的启示而风靡文坛,流传甚久。从两部悲剧著作中的主人公形象、故事情节与思想倾向、故事结局等方面出发,分析其相似与差异,反映东西方戏剧中悲剧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我们在阅读时可以借助现有译文帮助理解.但限于译者翻译水平和理解的不同,以及读者对作品文化背景的缺失,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能完全传递给读者.《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一书从悲主题和仇、喜、玄三个次主题入手,为我们理解《哈姆雷特》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帮助,可以称得上是阅读中的绝好伴侣.  相似文献   

12.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文章首先论述理解与表达的相互关系,即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准确的表达来自正确的理解。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表达是关键。文章接着阐述宏观理解的方方面面,具体谈论篇章类型和作品风格的宏观理解;然后探讨微观理解的几个方面,即对原文词义、词语的分隔、长句难句的微观理解等。文章最后论证表达的重要性和基本的表达方法。文章认为,译文的理想境界是形神兼备,应尽可能采用直译法处理,只有在直译法行不通的情况下才使用其他译法。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大量的双关语是翻译的难题,两全译本的译者都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杨译倾向于直译加注的方法,力求忠实于原文;霍译倾向于读者,将原语的双关语译成了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双关语,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两译本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典故翻译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情景喜剧中典故的具体规律性翻译策略:即直译法、增译法、注释法、升降法、释义法、替代法和省略法,有助于提高情景喜剧翻译实践,实现跨文化传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魏丽娜 《现代语文》2007,(12):91-92
纵观《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中都有"疯癫"一段。评论界对二者的"疯癫"也有过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疯癫话语的分析领略剧本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A5):22-23
冯小刚导演执导的《夜宴》被称做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从题材选择、人物设定、情节设计等方面都与莎士比亚的五幕悲剧《哈姆雷特》有着相似之处。但不同时代背景,使两位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别,一个着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另一个则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权力欲望。  相似文献   

18.
孙周兴先生翻译的《林中路》,总的来讲,准确、简洁、流畅、典雅,既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海氏著作的晦涩玄奥,又很好地传达出了其神韵本色,但有两处翻译却值得商榷。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孙先生之所以这样翻译而读者之所以也容易接受这种翻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填充作家有意留下的空白。阅读《哈姆雷特》时,从人物过去生活的细节、省略的情节、隐藏的主题进行经验填充,可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审美鉴赏。经验填充是一种简单、高效、科学的阅读策略。它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激发读者对社会的关切、对人自身的洞察,使读者在阅读中认识事物本来的样子,在阅读中增强自我。  相似文献   

20.
廖晓凤 《英语广场》2022,(33):15-18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重要步骤。理解原文的程度会影响译文的忠实程度,而表达的流利程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等。该案例节选自林语堂的自译作品《啼笑皆非》,从中分析译者在对原文有着高水平的理解和对译出语有着高水平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所输出的译文与原文有何不同,以此来探讨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统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翻译的生成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