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6,(4):17-18
6月30日,2005—2006年度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圆满结束。记者从黄委水调局了解到的消息令人振奋:本年度因黄河来水接近常年均值,被确定为水量调度的“样板年”,在各项综合措施的保证下,首次实现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调度期内无省(区)超耗水、黄河干流无预警、关键调度期人海水量最大、下游河道损失最小、水库发电效益最高,“样板年”里成功地树立起水量调度的样板。  相似文献   

2.
《治黄科技信息》2005,(6):18-18
黄河网报道近日,《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已编制完成,并在黄河网上正式对外发布。《黄河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及重要水事等。  相似文献   

3.
《治黄科技信息》2007,(1):20-20
12月2日,黄委“数字黄河”工程荣获2006年度“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这标志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业界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3-24
2003年4月24日、l1月26日,水利部分别批复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加上国务院2002年7月14日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三条黄河”中的“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全部得到批复,这  相似文献   

5.
《治黄科技信息》2009,(4):19-20
2008~2009年度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圆满结束。本年度的水调工作在年初骨干水库蓄水偏少、黄河来水偏枯、去冬今春发生流域性特大干旱的不利条件下,经各方共同努力,科学应对了流域特大干旱,实现了连续四年干流无预警,水量调度精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治黄科技信息》2007,(4):18-19
6月30日,2006~2007年度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圆满结束,本年度水调工作不仅保证了各省(区)抗旱用水,而且再次成功实现年内无预警,调度精度创下统一调度以来最高水平,完成了首次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支流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白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黄河学"学科构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朋飞 《天中学刊》2010,25(4):114-119
“黄河学”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倡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有新的发展,2009年跨入新的阶段。黄河学研究对象应为时空演进中的黄河及其流域和影响区;黄河学二级学科可分为黄河学理论、黄河自然科学学、黄河人文科学学、黄河社会科学学、黄河工程学和黄河综合学。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黄河学”研究和创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黄河学”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7-17
新华网报道 中国正在抓紧建设看得见的“三条黄河”。除现实的“原型黄河”建设之外,黄河水利委员会又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治河新构架,以“三条黄河”互为联动的工程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实验,逐步提升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10月17日,黄河防总在太原召开2008—2009年度黄河防凌工作会议,总结黄河防凌工作经验教训,分析黄河防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探讨黄河防凌责任制落实、规范防凌指挥调度程序等工作对策和措施,部署本年度黄河防凌工作。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2006,(3):12-12
黄河即将进入汛期,针对今年黄河上中游地区将多雨、防汛形势严峻的局面,5月22日,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省黄河防汛部门未雨绸缪,开始厉兵秣马力保黄河安澜。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治黄科技信息》2007,(4):16-17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于7月7日正式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继续冲刷,进一步扩大了下游主河槽的排洪输沙能力,并通过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联合调度,再次成功地在小浪底水库库区塑造了异重流,并实现了小浪底水库高含沙排沙出库,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治黄工作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2001年7月25日,黄委会李国英主任正式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数字黄河”通俗地讲就是把黄河装进计算机,从而可方便地模拟、分析、研究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8-19
黄河下游重要控制站——利津水文站的监测数据表明,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以来,黄河通过该站的入海月平均流量一直维持在185~1000m^3/s之间,其中2003年11月平均流量达1634m^3/s,为多年同期最大流量。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同1997年以来同期相比,去冬今春的黄河入海流量为8年中最大。根据当前天气形势预测,相对大流量入海将持续到今年6月份。  相似文献   

16.
在黄河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黄河文化研究热度持续升高。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以2000—202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黄河文化”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发表的年度、期刊、机构、作者等信息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相关的知识图谱,梳理探测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动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文化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学术机构和学者较少,且学者、机构间合作交流不足。为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建议建立若干国家级和省级的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加大对黄河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深化和拓展黄河文化的研究内容,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上,从西汉至今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溢达一千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对于黄河防汛,各时期中央政权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要做好黄河防汛工作,既要征集和管理劳动力,备份防汛料物,又要筹措治河经费,还要组织好工程施工,工作繁忙而复杂。当时征集的劳动力,主要来源四个方面:征丁、募夫、兵卒、和徒隶(犯人)。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王延世主持黄河堵口为例,堵口施工的民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服劳役的百姓。当年曾规定服河役的民夫相当于戍边6个月(当时曾规定每个成年男子一生中要服劳役一年,戍边一年),另一个是花钱雇夫。由于这些民夫治河业务不熟,且多有贫穷无藉之徒,自由散漫惯了,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加之汛期洪水来势凶猛,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灾害。所以防汛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要求参与防汛的人员必须服从统一调度,遵守防汛纪律,听从指挥,即对其实行军事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2000年2月,受宁夏黄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委托,清华大学承担了“黄河宁夏河段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清华大学组成了以张红武、郑筱明、王光谦、钟德钰为负责人的项目组.著名泥沙专家张仁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历经四年,日前全部完成委托任务。2004年10月22~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在北京顺义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试验基地,主持召开了宁夏黄河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成果验收会,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和滋润了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华夏文化史中,黄河与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有着亘古不解的渊源、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为中原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黄河为炎黄子孙造就了广阔、平坦,赖以生存的沃土,黄河为中原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黄河及其文化又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曾使华夏儿女特别是中原儿女饱受其害,但盘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黄河水害展开不懈斗争之时,对黄河的崇拜敬仰之情结却愈结愈深。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近些年来,研究黄河、研究黄河文化的热潮此起彼伏,有关单位和团体相继组织了多种主题的黄河文化论坛,一些知名学者也围绕黄河及其与中原文化之关系发表了许多高见,这无疑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对中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就此,本刊将陆续特约和选用一些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2001-2002年度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工程位于黄河下游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境内,上起义和险工(相应右岸临黄堤桩号238+400),下至清三断面(相应南防洪堤桩号20+850),涉及河道长度41km,其中义和险工至朱家屋子9.7km为挖河段,朱家屋子至6断面10.9km为1997~1998年挖河段,6断面至清三断面20.4km为间断疏通段,开挖河道中心线沿现行河槽的深弘线布置。该工程主体挖河固堤施工自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工至2002年4月30日全面完成,历时近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