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学校德育工作者,与"问题"学生谈话,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如何让谈话达到预期的效果,使谈话更具人文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这是一门很值得探究的学问.俗话说得好:一句话可以使人跳,一句话同样可以使人笑.谈话艺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曹珊 《班主任》2002,(1):48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经在学生中以“你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题做过调查。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喜欢训人、讨厌学生、不公正,不笑等等。其中“不笑”这一条给我的印象格外深刻。世界上恐怕不存在从来不笑的人,也不存在从来不笑的老师。但是,在学生印象中,也许确实有从来没有笑过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李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歌星梦"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中毒"很深,并意欲找她"好好谈谈".我对"追星"的孩子不担心,却对因"追星"而被老师谈话后的孩子比较担心.  相似文献   

4.
"沟通"浅析     
日前,在朋友家见到一对从北美回来探亲的年轻夫妇,由于职业习惯,闲聊中谈及那里的学校教育.他们说北美的老师与学生只有年龄、知识、阅历的差异,他们的相处毫无拘谨,可以挽胳膊、搭肩、击掌,像朋友.每个新学年开始,新任老师的第一堂课必是介绍自己--年龄、学历、性趣爱好、生活习惯乃至喜欢的颜色、饮食嗜好、喜欢什么样的人等等.学生亦必须同样介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断地讨论教和学在方法、技巧上的经验与问题.老师讲评学生作业,指导学习方法;学生对老师的教材、教学方法也坦率地评说、提出意见与建议.老师和学生就在这一次次坦诚、宽松的沟通中增进了解、完善自己;教和学也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年轻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让我好生感慨--沟通确实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位姓王的中学语文教师告诉笔者: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学的内容也由学生是否应该听转向学生是否喜欢听;他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变得缩手缩脚,多在充当“和事佬”……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害怕学生利用给老师打分的“武器”对他进行“报复”。甚至有的学生在遭到老师批评后想尽办法“炒”掉老师,致使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很不稳定,一个学期换了多位教师。我曾与这个班的学生代表谈话,他们普遍认为老师被学生“炒”并不是因  相似文献   

7.
白巧 《教师》2012,(4):120-120
一、学生的心声 为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喜好,我们进行了征文活动。在“不喜欢的课堂”征文中学生写道:我最讨厌枯燥的课堂,课上只有老师的语言,它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是睡觉的天堂;我不喜欢老师板着脸上课,没有一点幽默感;我不喜欢动不动就罚学生的老师所上的课;我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长时间批评学生,或将对一人的惩罚迁怒于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了,与学生谈话时,常常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这种态度,不仅使学生对老师的教诲并不领情,甚至还产生逆反心理.我认为,作为班主任,若牢记下面的两个"假如",教育工作一定会顺利许多.  相似文献   

9.
“老师,他说他喜欢我!”“啊!是吗?……有人喜欢不好吗?”“老师,不是那个意思,是那个意思……”“到底哪个意思?无论什么意思,我认为有人喜欢总比没人喜欢好,难道你希望没人喜欢你吗?我倒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我,themorethebest.”“老师,可是,可是,……我又不喜欢他。”“你看你看,你不喜欢的人都喜欢你,你喜欢的人肯定会更喜欢你这么多人喜欢你,难道你不高兴吗这说明你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好学生啊!老师也喜欢出色的学生!”满脸泪痕的她开始破涕为笑了。“可是,他还说因为喜欢我而无心学习。”“这可不太好。但你烦恼什…  相似文献   

10.
水之湄 《初中生》2005,(12):14-15
初中二年级,我们班新来了一位风度翩翩的语文老师,同学都喜欢他,惟独我不喜欢.其实,语文老师刚来的时候,我与其他同学一样喜欢他,因为从小喜欢语文的我对他更多了一种倾慕.但是,一切都毁于那一堂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预设目标1.创设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语言和交际的内容有增量,有提高。2.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想说、爱说、会说,能勇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3.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注重倾听,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4.重视情感体验,让自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流程一、闲聊春天,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今天虞老师给你们上课,你们开不开心啊?(生:开心)我也很高兴,特别是现在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我的心情特别好。(板书:春天)2.你们喜欢春天吗?你喜欢什么样的春天?生:我喜欢温暖的春天。生:我喜欢桃红柳绿的春…  相似文献   

12.
案例 强明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人很聪明,就是任性、霸道、娇气、懒惰.从小到大,他从没沾过一点家务活,连碗筷都不会摆,吃橘子每次都要妈妈剥好.在学校里轮到他和另一个同学值日时,强明根本不动手,要不是指挥对方做,要不就是自己干脆跑掉,留下同学一人做.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做值日时,他还振振有词:"老师,我不会干,也不喜欢干.""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每个学生的责任.""我没有责任,我不要责任."老师惊愕!  相似文献   

13.
笔者偶有耳闻:中学时候喜欢历史课,因为历史课时,老师都给我们讲故事。作为历史老师,听后,我感到高兴,因为学生喜欢历史课。然而认真想想却不然。学生不一定真正喜欢历史课,而是喜欢历史老师讲的故事。喜欢历史老师讲故事和喜欢历史课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14.
赵福楼:之前和一位老师交流,他说执教<五柳先生传>一课,问及学生对"五柳先生"(陶渊明)如何看待.有学生回答说,我不喜欢.他很诧异,问"为什么".学生答:"他嗜酒如命,不讲礼数,行为怪诞,简直就是一个酒鬼."其他学生都加以附和.在教研中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五柳先生"其人和文本不能准确理解,与他们的认调能力有限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现在学校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老师和学生都空闲的时间很少,给面对面谈话带来不便,加之一个班五十人左右,有的甚至达到八、九十人,轮流和学生个别谈学习、谈思想的周期相当长。如果仅是科任教师,谈话机会就更不好找,而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为了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要充分利用作业批语的辅教  相似文献   

16.
高二那年,我17岁,小诺23岁。小诺是我的英语老师,但我不喜欢叫她老师,我在心里叫她小诺。也许是看多了琼瑶小说,我总觉得小诺像极了某个人,难道她就是我冥冥中要找寻的那个女孩?小诺老师总是一袭白裙,我喜欢看她穿白裙子上课的样子。第一次和小诺老师谈话是在学校的办公室里,那次英语考得一塌糊涂。小诺老师把我从头到尾数落了一遍,诸如不认真听讲、开小差、东张西望之类。末了,问我为什么上课总是用大眼睛盯她。我像被人抓住小辫子似的,语无伦次地说:“我错了,一定改,一定改……”逗得小诺老师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铺垫激趣(出示母子俩合影的照片)徐老师有个可爱的儿子名叫天天。那天天和徐老师是什么关系呢?天天是徐老师的儿子,反过来可以怎么说?(徐老师是天天的妈妈),那我和你们的关系又可以怎么说呀?是啊!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数学中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关系。[设计意图:课前谈话一方面调动学生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何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操作实践理解意义你能把12个同…  相似文献   

18.
一、启发谈话式 上作文课,一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相处好久了,我喜欢大家,看样子,你们也挺喜欢我,我很感动。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总想对大家说,可总不好意思说。”学生催促道:“你说!你说!”这位老师说:“我想去你们家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一石激起千重浪。”顿时,同学们把各自的双手举得高高,老师听完几位同学的叙述后说:“你们这么多人,我怎么能记住呢?要不这样,你们把‘去你家要怎样走’用文字表达下来好吗?”说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我家这样走》……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做班主任,对班里的孩子,我可以说是特别下了一番功夫.刚开始时,我通过对原班主任的了解,掌握了班上每个同学的情况.也针对各种学生制订了一些教育策略.当时我班上有个学生小豪,上课时经常无精打采的,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  相似文献   

20.
与学生个别谈话,是班主任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的重要方法。怎样提高与学生个别谈话的教育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营造轻松的谈话气氛,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班主任找学生个别谈话时,学生普遍存有这几种心理:一是揣测心理。谈话前,学生因不知道谈话的内容,往往作出种种揣测:老师为何找我谈话?我做错了什么?谁告了我的状?等等。二是防御心理。有的学生做错了事,而又幻想老师可能还不太了解,故谈话时表现得很“镇静”,面对老师的提问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或推脱,或搪塞。三是对立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