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  相似文献   

2.
谢安 《青年记者》2007,(5):78-79
诸葛亮与曹操,孰强孰弱?为了便于理解,先从两个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说起。历来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曹操则阴险毒辣、老奸巨猾。然而,毛泽东却对曹操情有独钟,曾说过:“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逝世前还在谈论三国人物,他读三国持续时间之长、评价涉及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几乎囊括了三国时期各实力集团的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4.
蜀汉是三国时期实力最弱的一个政权,其得以延续并不断强势北伐,主要得益于诸葛亮执政时期所执行的一系列农战政策.但是,诸葛亮的农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相似文献   

5.
王毓 《档案管理》2000,(1):37-38
诸葛亮在三国群雄争霸中没有统一中国,这是个历史的遗憾.这倒不是出于正统思想,而是说他在治蜀的十年间表现出的非凡政治才能和正宗的法治思想在三国和魏晋时代是最杰出的.  相似文献   

6.
《出版经济》2021,(2):22-23
中国的省界划分,我们先从"汉中之战"说起.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7-219),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地区相持,为了争夺汉中,兵力弱小的刘备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支援.当时,诸葛亮对是否出兵犹豫不决,对此,杨洪向诸葛亮进谏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和门户,汉中之争,是"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因此力谏诸葛亮应该"...  相似文献   

7.
南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任博峰 《兰台世界》2011,(10):54-55
蜀汉是三国时期实力最弱的一个政权,其得以延续并不断强势北伐,主要得益于诸葛亮执政时期所执行的一系列农战政策。但是,诸葛亮的农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王迅 《兰台内外》2013,(6):18-19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就有1200人。既有曹操、诸葛亮、刘备这样的大腕儿,也有名字只出现一次的历史过客;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配角,悄悄改变了历史能走向。历史作家马伯庸的新书《三国配角演义》,将这些着墨不多的人物推向了前台。"历史有无限可能。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卫士许褚如果不是心绪不宁在下班之后回去多看了一眼,阻止了一场刺杀曹操的阴谋,三分天下的历史就不会发生。"官渡杀人事件、宛城惊变,马伯庸将一串串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幕后的主使人指向了贾诩。在他心中,这是个比诸葛亮更聪明的谋士。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报纸上和广播中,有些文章所引用的材料,不大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其表现之一,是把小说戏曲里的人物误成历史上的人物。例如,1980年6月2日解放军报一版《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三国时的大将周瑜,很有才华,就是气量太小,经诸葛亮一气再气三气,就断送了性命。共产党人不能学周瑜,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  相似文献   

11.
位于陕西岐山县城南20公里处的五丈原,因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屯兵,与隔河相望的三刀岭魏军对垒而闻名,更因54岁的诸葛亮殒殁于此地而名传千古。  相似文献   

12.
不少社科类图书中涉及历史人物,但往往出现讹误。 《中华上下五千年》下册第532-533页(长城出版社)有这样一段话: “三国的时候,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吴,孙权是东吴的皇帝,他和蜀国的皇帝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的谋臣诸葛亮借东风用火攻的办法把曹操的军队打得大败。这次著名的战役历史上叫做‘赤壁大战’。”  相似文献   

13.
直到今天,人们还深深地怀念诸葛亮这位名相和哲人,把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视为智慧的化身、清廉的典范、爱民的贤相、正义的卫士.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诸葛亮的颂诗赞文多得无法详细统计: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过多首赞叹诸葛亮的诗,其<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古战场河南省方城县西南部的古驿道(现赵河--博望公路)上,挺立着两棵饱经沧桑、古朴苍劲的古树--汉桑和柘树,它们是当年诸葛亮火烧博望时留下的.1700多年来,两棵古树东西默默相望,同存同绿同枯,在当地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5.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  相似文献   

16.
王高亮 《兰台世界》2013,(11):131-132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及其《诫子书》,然后从守道不辱、俭以养德、勤学成才、志存高远四个方面阐述了《诫子书》中德育思想,最后对《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思想的启示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方 《传媒》2015,(13):25-28
襄阳,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素有“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这里不仅养育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统、魏晋隐士司马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文学家皮日休、北宋书画家米芾、光武帝刘秀、东方圣人释道安等历史文化名人,而且今年的湖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也均出自于此.  相似文献   

18.
<正>《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的传世名篇,多年来一直被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诸葛亮的思想和为人也在课堂上被细致解读,自小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豪言壮语,使这篇文章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美誉,也使诸葛亮和《出师表》流芳千古。我们对照陆游生平经历来解读诸葛亮及其《出师表》,可以发现并非作者的溢美之词。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政治理想、人生抱负等方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人的眼里,司马懿成了权谋的代名词。其实不然,《老谋子司马懿》换了一个视角,从司马懿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人生经验,明确的说,是一种政治智慧。老谋深算之人,小心驶得万年船,连毛泽东都忍不住夸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几手比曹操高明"。初入仕途,先隐后等三国乱世之下,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上车轮,要么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相似文献   

20.
7 奉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三国时的刘备去世后.其儿子刘禅袭位,称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的军政大权都握在他手里,一切国家大事实际上均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盂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