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时机作为德育过程中的客观条件,不仅是实现教育者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客观性和主体选择性是德育时机的本质特征,对二者进行初步的认识和分析,旨在为今后德育时机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德育?一般定义为:“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个人的思想、品德、善恶评价等的教育和培养活动。”①德育可通俗地说成对人的品德教育。”品德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界普遍感到“难搞”的问题,甚至有点谈虎色变。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又是十分夏杂而艰难的思想和行为统一的历程,德育的依据是什么?它是在什么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育人工程?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弄清的首要问题。如何进行德育?我们又该从德育的基本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本文将阐述的是:现代德育理论基础──道德需要;现代德育的基本理论──“品德的结论层…  相似文献   

3.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4.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德育过程的特点和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特点决定了应该加强德育衔接,当前的德育衔接工作在内容、方法及效果方面仍存在着问题。进一步加强各阶段德育衔接可以从德育主体、德育衔接内容及衔接理论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思想力“原点”创新德育,可以借鉴其它社会学科的理论成果。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如果能利用系统论、信息论及控制论的思想和观点,掌握德育的信息特点,就能更好地提高德育效果。把握德育过程行为信息传递的主体性.注重道德行为教育。德育不同于智育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多少和形成技能的高低为输出的主要形式,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认识社会的是非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目标,主要输出形式是行为。看一个学生是不是具备了某种品德,不只看他知识信息的多少,而重要的是要看  相似文献   

6.
一、德育体验模式的理论建构 1.我们把品德结构描绘为以品德信念为核心、以品德行为为外部表现,由社会内容要素系统、心理形式要素系统、心理内容要素系统和品德能力要素系统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球形四环多维立体结构。我们确认品德信念在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品德信念的形成不仅有品德认识的升华,而且有品德情感的转变和品德意志的磨炼。因此,  相似文献   

7.
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它是研究个体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品德的社会化。因为社会化就是指每一个体经过一连串的社会学习,把社会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然也包含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即个体把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人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德育中运用角色理论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幼儿园德育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指导幼儿的角色学习,帮助幼儿解决角色冲突,使幼儿掌握角色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让幼儿扮演多种角色。不断学习新的道德知识。每种角色都有自己一套规范性的行为,一个人充  相似文献   

8.
<正>策划人语德育科学化是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向,而德育低效是中小学德育实践的老大难问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内生—外化"、"他律—自律"规律和德育的生成性、后效性、长期性、反复性特点,将德育的规范与要求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这一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是,德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经历品德知、情、意、行等心路历程,让  相似文献   

9.
品德心理结构研究进展的剖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以及其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对品德心理结构的科学研究不仅是德育心理学探讨品德心理规律的基础任务,也是为学校德育工作实现目标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一、品德心理结构研究阶段综观品德心理结构的众多理论,既有从静态角度分析品德的构成成分又有从动态角度分析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功能。而从研究进展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研究阶段:静态元素论从静态或稳定性的角度概括分析,品德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品德心理结构是由一系列彼此联系的心理成…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教育者十分注重道德评价,强调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正确评价来激发学生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深化,同时抑制不良品德的滋生和蔓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评价的外在激励作用,但我们应思考的问题是,当前的品德评价能正确衡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吗?这种评价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真正能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激励手段是什么?一一直以来,教育者非常重视道德评价,认为评价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克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当前,品德量化成了德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个时尚。通过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一…  相似文献   

11.
屠大华 《培训与研究》2001,18(3):128-133
角色德育是一种实践式德育模式。它通过开展角色活动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道德等教育,使儿童在承担具体角色身份的行为过程中清楚地感知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与应遵守的思想规范,从角色交往中体验履行道德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快乐及相反行为带来的不悦,促使儿童将道德的知与行、说与做密切结合,从而逐步地内化形成良好品德素质。小学角色德育模式实验目的是希望改变小学传统理论灌输式德育,构建一种生动活泼的新型科学实践式德育模式,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做人的基本品德与行为习惯。章对小学低学段角色德育模式实验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及效果等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和谐根源于人的观念、品德、行为的和谐,而和谐的理念与行为要想扎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和谐德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观问题,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品德形成的过程,实质是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内化过程,即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德育是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个体获得社会交往经验,从而建构品德的过程。规范认同是这一过程的关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品德教育不但对幼儿个体一生品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全社会的幼儿德育具有示范、引领、辐射的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3所幼儿园的教师德育活动和对幼儿品德行为的追踪观察,对样本幼儿家长的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教师德育场合过分集中于课堂、德育方式过分集中于说教、德育花费时间太少、德育工作必要的环节缺失、德育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是制约当前我国幼儿园德育成效的重要原因,使幼儿园德育普遍存在低效性现象。为此,必须改革幼儿园品德教育模式,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实践德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践德育是从学生道德实践的需要出发,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进行,通过道德实践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最终为了学生过(实践)道德的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取向及具体操作范式。实践德育将实践作为德育理论建构和实际的德育过程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相似文献   

17.
内隐记忆是研究影响个体品德形成因素的新视角.基于内隐记忆理论,学校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外显学习的效率,也要注意内隐学习的效果.必须协调好二者,使之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部《德育学》将于今年七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估价二元三角,该书由华中师大、陕西师大、杭州大学、西南师大、四川师大、西北师院教育系德育理论教师共同编写。全书共十五章,包括德育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德育的本质,人的本质与人的品德,品德结构,品德规范,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班级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成人德育,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既总结我国德育的经验,又吸收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可供班主任、教师、团队工作者、学生家长、党政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理论工作者等学习参考。需者可与出版社联系。  相似文献   

19.
品德形成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阐释了儿童社会性发展内涵、心理结构及国内外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社会性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与德育的关系,尤其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品德测评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是品德测评中形式主义严重,或走过场,或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或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未能抓住德性本质,与学生的品德实际相去甚远;二是品德测评缺乏真实性,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对学生德性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过程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品德测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调整德育目标、改进德育方法、优化德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