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见,“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作品四写梨花,既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又深化了“梨花”的丰富内涵,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三个悬念“设悬──释悬──新悬”,悬念层叠。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我们”在焦急中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有灯也没有人声”,“我们”不禁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一会儿,瑶族老人推门进屋,“我们”以为“主人”回来了,然而老人笑道:“我不是主人”。哦!主人到底是谁?这是第二个悬念。第三个悬念是: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盖了这…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阅读文章,喜欢波澜起伏,波谲云诡,而平铺直叙则是古今作文之大忌。那么,怎样构思才能使文章情节兴起波澜呢?设悬法。记叙文要扣住读者,关键一法在于设置悬念,若看头知尾,一览无余,再好的文章也会逊色;反之悬念环生,波澜迭起,就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驿路犁花》一开头写“我”和老余投宿于深山小茅屋,不知屋的主人是谁?给读者造成悬念。过了一会儿瑶族老人来送米,满以为他是主人,但他说不是。读到这里,读者自然想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后来老人说自己从一个赶马人口里得知,主人是哈尼小…  相似文献   

3.
唐世明 《现代语文》2003,(12):26-26
一为了让作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作家们大都喜欢在文中使用“设置悬念”这一绝招。此招用得好,可以点石成金,令人拍案叫绝;用得不当,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所选的《驿路梨花》一文,就属于后面一类。《驿路梨花》一共设置了三次悬念:“我”和“老余”在深山里看见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正好解除了我们夜宿荒山的忧虑。小屋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有米有水有干辣椒。“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我”和“老余”满腹疑团,这是作者设置的第一个悬念。接着一位瑶族老人走进小屋,“我”和“老余”都以为是主人回…  相似文献   

4.
一、从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中理线索、理顺序文章耐人寻味之处是妙用误会。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难以解开的疑团 ,作者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误会。在误会中我们梳理出一个又一个小故事。当发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时 ,同学们会顺着文章一一猜下去 ,他们回答是瑶族老人或是哈尼小姑娘都在情理之中 ,但恰恰又在意料之外。这一波三折的意外 ,正好帮助同学们梳理出文章的顺序。在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为文章增添了曲折 ,每个人物在认定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时所想的和所做的 ,步步推进了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推第 12…  相似文献   

5.
薛松爽 《初中生》2009,(6):11-13
一条河,一条姓潘的河从城市的身边流过。“是潘长江吗?”女儿开着玩笑,看来她已经学会了幽默。“不是啊,它是另一个人,一个很老又很年轻的人,一个年轻的老人。”女儿这回不明白了。潘河没有理会我们的对话,自己缓缓朝前流淌。  相似文献   

6.
一棵老树根静静地躺在路旁。它支离破碎、形状奇特,根须乱糟糟的。一个年轻人路过这里说:“这破玩意儿一点用处也没有,堆在这儿可真碍事,还不如扔了算了。”老树根听了很伤心:“我真的是一个废物吗?”有一天,一位老人路过这里,看到了老树根。他走到跟前,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接着喊来家里的人,将老树根小心翼翼地抬回家了。“他把我抬回家干什么呢?”老树根很是纳闷。回家后,老人先是把老树根放到水池里泡了三天三夜,然后用刷子把老树根上的污垢清洗干净,老树根感受到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关心。在老人家的阳台上,老树根静静地躺着…  相似文献   

7.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本篇之眼睛——“失落”。文中的主人到底失落了什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细节:主人给狗取了“希尔克”这个洋名,为什么呢?“主人之所以要给它起个洋名,并不因为它的名贵,而是潮流大致如此。”给狗取的名并没有自己的特别用意,仅仅是随大流而已。主人给狗过生日是觉得这狗侍前侍后深得他欢心,而绝非是一种真正的感情,虽然他在面包师面前标榜“人嘛是讲究感情的,感情这东西不好拿老子和儿子打比方”。当希尔克违背了他的意愿,使他的生意蒙受损失时,他气急败坏,“飞起一脚”踢…  相似文献   

8.
记叙文的写作,不能平铺直叙,而是应该有起伏、有波澜、有曲折。那么,如何才能用好“一波三折”的作文技法,写出吸引人、感染人的记叙文呢?一、巧设疑团,制造悬念。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巧设疑团,然后随情节的发展再一一解开。根据事件的发展及中心的需要,悬念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悬念的设置可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驿路梨花》,文章结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悬念层叠。当深山月夜,“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二字。让人感到好不神秘。这是谁的房子呢?这…  相似文献   

9.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到“将相和”这一情节时,大多教师都会说,这里表现的是蔺相如的“高义”。这一点,蔺相如的门客说得非常清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但我们知道,蔺相如不仅是“高义”的“上卿”,他还是个“勇士,有智谋”的人,这一点,他的老主人缪贤已经有过评价。  相似文献   

10.
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是一篇立意新、构思巧、结构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堪称上乘的好作品。笔者认为:教学《驿路梨花》一文,若紧扣“五四三二一”,就能提纲挚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五四三二一”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三个悬念、二次误会、一行诗句。下面分别作简要阐述。五件好事(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助人为乐”来展现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文章重点写了五件好事:解放军建盖小茅屋;解放军走后,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管小茅屋;瑶族老人送粮到小茅屋;“我们”和瑶…  相似文献   

11.
“卖鱼啦!就剩几条了,50块钱全部拿走!”卖鱼的老人在不停地吆喝。“50块钱全部拿走?便宜!”3个同路的人商量了一下,想买这几条鱼。可是,3个人口袋里的钱都是面值20元的,而卖鱼的老人又没零钱可找。“我们每人出20块钱买下这几条鱼算了。”另外两个人都同意,于是他们就凑了60块钱买下了鱼。卖鱼的老人拿着60块钱觉得不合适,怎么可以多收10块钱呢?于是就换了零钱去追买鱼的人。老人发现3人过了河。于是,老人让摆渡的撑他过去,可是得收2块钱。老人追上了买鱼的人。“等一等!”老人气喘吁吁地说,“刚才你们多给了我10块钱。我坐船过河用2块钱,…  相似文献   

12.
一生的财富     
我和小伙伴们发挥了爆竹的最大功能:“连锁炮”,“冲天炮”,“炮炸猪鼻”,“炮惊母鸡”……最后,我们想到了“炮人”。不一会儿,一位50多岁的老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大喊一声:“放!”小伙伴们将一个个爆竹点燃后抛出。“啪!啪!啪!”“击中了!击中了!”小伙伴们欢快地叫喊着。老人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得慌了手脚,摔倒在地上,整个人被自行车压着。小伙伴们一哄而散,但我没有跑。只见老人摔倒的姿势使他爬起来很困难,我呆立了一会儿,跑过去使劲地把自行车拖开。老人看了我一眼,没说话。我的眼睛紧盯着地面,等待着老人的一顿…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就医患关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的许多医生眼中只有“病”,而没有“人”。其实,面对病人,我们医生细致地检查,耐心地解答,真诚地安慰比“药物”更有疗效。他还举例说,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用手给一位肚子疼痛的病人做了腹部检查后,那位病人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病人说,之前看了六个医生,没有一个医生给他做过检查。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教师,在很多时候,面对“差生”,我们的心中不也是只有“差”而没有“生”吗?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数学小测验老是不理想,计算题要么看错数字,要么抄错答…  相似文献   

14.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老人说道,一滴清泪从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滑落,“我越来越老了,再也不能照顾好你了。”
  杜比看着自己的老主人,把头摆到了旁边院“汪汪,汪汪!汪汪,汪汪!”它左右摇了几下尾巴,感觉很纳闷院主人在说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四头骡子     
一个人开车迷了路,他边开车边看地图,结果车陷在乡间小路边的壕沟里。他虽然没有受伤,但车深深的陷在淤泥里了。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农舍,这人便去求援。走进农舍小院,他发现根本没有汽车或者其他现代化机械,马圈里惟一的牲口是一头衰老的骡子。开车人本来以为农舍的主人会说这骡子太瘦弱了不能帮忙,可农夫爽快地指着那头老骡子说:“没问题,沃里克可以把你的车拉出来!”开车人看了看憔悴的骡子,担心地问:“你确定它能行?这附近可有其他的农场?”“住在这附近的只有我一人。别担心,老沃里克能胜任。”农夫自信地说。农夫把绳子一端固定在汽车上,…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人 ,一个年轻人 , 一堂人生课。” —— 这 是对《相约星期二》一书内容最简短的概括。 书中的老人是一位得了绝症 ALS” 的 老 教 “ALS” 的 老 教授 , 在他发现病况直至自己死去之间这段日子中 , 他并没有让自己就那样在失望中衰竭 , 而是选择勇敢面对死亡。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 让人们研究我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观察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从我这儿学到点什么。 就这样 , 莫里老人在人生的末期走过了那座连接生与死的桥梁 , 并诠释出了这段曼妙的旅程的不寻常意义。 这位社会学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17.
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有些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文章怎么就没有我们学的课文那么让人有一种想读的感觉呢?”“我的作文怎么没有一点跌宕起伏的味道呢?”其实,这些疑惑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加以解决。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诱惑力,能够让你的文章越来越有“口味”。  相似文献   

18.
扶贫     
春节前,我和妈妈,还有妈妈单位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一个叫“新发村”的农村开展扶贫活动。到了新发村,我们看望了三家特困户。第一家只有一位老人,一间破旧的土房子位于半山坡上,面积只有我们家厨房那么大,四壁都是用土和石块堆砌而成的,还开了很多裂口,屋顶大部分是用破烂不堪的塑料布盖着的。屋里没有电灯,黑漆漆一片。除了一张用木块架起的“床”外,再也没有第二件家具!一道深深的水沟穿屋而过,听说这是雨水冲刷而成的。我沉思了很久,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这样的房子,更没想到这样的房子里面还住着人。我们把扶贫款和过年货递给了老爷爷,老…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人们写小说越来越不介意悬念了。一种呓语或者说是一种没有秩序的散漫的生活流成为了小说的最主要的内容。而现在的读者似乎也不在乎小说有没有悬念,他们对小说的理解仿佛只在于小说有没有替他们发泄或者替他们吟呻。小说在如此时刻.就好像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厕所,只有了发泄而没有了赏心悦目。于是那些曾经令我们着迷的悬念日浙淡出我们的阅读生活。夜深人静时,有时也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读过的一些小说,那些吊人味口的悬念和不可捉摸的气息,会在情不自禁中涌来心头。  相似文献   

20.
显影剂     
一个初冬的早晨 ,在莹放学的那条路上来了个讨乞的残疾老人。老人头发蓬乱 ,眼睛干涩无神 ,一看就是个因残疾而饱受打击的苦命人。许多过路人都不屑一顾的扫他一眼傲慢地走过 ,而莹被他可怜的处境打动 ,于是悄悄投了几枚硬币。“小姑娘 ,你心肠真好。”残疾老人说 ,“但你需要帮助。”“嗯 ?”莹很惊讶 ,“为什么 ?”“和妈妈吵架了么 ?”老人只是笑着。“对啊 ,她不答应我和同学出去玩。”莹觉得老人很和蔼 ,于是坦诚的告诉了事情地经过。老人听完了莹的叙述 ,接着从行囊中掏出一瓶液体。“孩子 ,我是个化学师 ,这瓶显影剂是我以前发明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