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界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对于实际公文处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公文行文方向的划分应摒弃对于行政级别、权力关系静态认识上的误区。公文文种行文方向多向性,是公务处理活动复杂性的特点决定的。科学界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应依据公务处理活动的具体时空语境,结合行文隶属关系、职权范围,采用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方法。文章对现行法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逐一做了界定。  相似文献   

2.
针对党政机关法定公文中的四个上行文种,即请示、报告、议案和上行的意见,在对照它们的用途、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不同之处,认为以上文种在形成使用的主体、行文目的、行文时间、写作内容与要求、提出事项的适用情况和重要程度、行文规则、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公文从行文方向上分,有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行文方向不同,公文眉首的格式安排应当不同。那种无论行文方向与否,都是千文一面的眉首设置是不规范的。公文眉首(文头),过去叫文头,也叫公文版头,是公文形象的缩影,历来受到重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不相同的公文眉首(文头)。政府机关的公文眉首(文头),国务院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23号,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办法》”)中有原则性的要求。与《办法》相配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4.
《兰台世界》2015,(2):161
<正>清代官府文书按行文流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凡职权地位相当的或彼此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行文,被视为平行方向,为平行文,常用的有关、咨、咨呈、移、移会、知会、牒、牒呈、照会等文种。在平行文这一行文流向上,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祟,平行文内各文种及使用划分极细,文种之间尚存在高低之分,且某一文种本身亦具有尊卑含义。从《大清会典》有关记载及大量的清代平行文文种使用情况来看:官署层次、级别不同,选用的文种亦不相同。司道以上的高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时使用咨文,司道以下较低级之间行文用移文,京城内阁典藉厅、六科、稽察房等层次的官署与各部、院、寺、监行文用移会,文武官员之间使用照会。鸦片战争以后照会逐渐变为外国沟通交流的专用文书,而京城内阁典藉厅、六科、  相似文献   

5.
此前,在省委办公厅举办的“全省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培训班”和省交通厅举办的“文秘人员培训班”上,都有办公厅(室)的同志问到与签发人有关的问题。为了使讲座更有针对性,我专门制作了一个《公文处理规范化讲座意见征集卡》调查问卷。其中有一条是:在公文处理工作中,同事之间有争议或意见不一致的问题是什么?不少人在问卷中反映:签发人的选择、文种的适用范围、主题词的标引等是同事之间经常出现争议或意见相左的问题。关于签发人的选择,不少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和文秘人员几乎都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上行文的签发人能否由副职领导…  相似文献   

6.
李平 《兰台世界》2013,(12):64-65
札子是北宋始出现的一种公文文种.宋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使得相对简便灵活的札子得以广泛的应用.札子有上行文也有下行文.开展宋代札子理论的研究对于研究宋代历史政治制度、公文学和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文性通知     
王铭 《档案管理》2001,(4):22-23
1转文性通知运用频率及所适用的行文关系 在现行机关工作实践中,通知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使用者最多的公文文种.  相似文献   

8.
札子是北宋始出现的一种公文文种。宋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使得相对简便灵活的札子得以广泛的应用。札子有上行文也有下行文。开展宋代札子理论的研究对于研究宋代历史政治制度、公文学和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条例》第一次统一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范标准,具有首创性特点;《条例》减少了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简化了"会议纪要"的文种名称、精简了公文处理程序,体现出鲜明的简约性特点;《条例》对公文的格式要素进行了调整、规范公文格式要素的应用、进一步规范了行文规则、强调和重视公文拟制三个环节的程序规范,体现出鲜明的规范性特点;《条例》取消了公文主题词标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收录的大量宣传文书为基础,对其文种进行分类探查。由于具有文种的多样性、发文机关的广泛性、行文对象的选择性、传播内容的导向性和表现手法的文学化等特点,宣传文书在民主革命时期得到广泛运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从1951年到2006年的55年内,中国内地的行政公文文种体系先后有5次大的调整。其中调整比较频繁的是上行文种;从文种的增删和同一文种适用范围的调整,可以看出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经济体制转变的轨迹。未来文种的设置会更多地考虑民众的喜好与否;下行文种将会逐步减少,行文方向不确定的通用文种将会逐步增多;法定文种会越来越多;对误用、错用文种的查处力度会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请求批准与答复审批事项,是机关工作中最常见的公务活动。在文种的适用上,也并非“请示”与“批复”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呈现出适用文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常用的可分为四类多种:一类是用“请示”请求上级批准,而答复“请示”的文种除“批复”外,还有“函”;二类是用上行“意见”请求上级“批转”,而答复“意见”的文种虽然只有“通知”一种,却又有批转“通知”和转发“通知”之分;三类是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请求批准与答复审批事项时,文种都一样,即“函”去“函”来;四类是用“议案”请求法定会议批准,答复时用“决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尾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尾式结尾(没有独立结尾段),一种是有尾式结尾(有独立结尾段)。结尾既要收束全文,又要给读者留下最后的也是深刻的印象,要富有启迪性。写作理论认为,结尾写作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自然。这就是说,独立结尾段,有或没有,都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不能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要做到自然,就应顺乎行文气势,顺乎内容运转方向,当止则止,止得恰当。无尾式结尾。其特点是突然煞笔,中断阅读思路,给读者留下奇特而生动的一个“空白”,促使读者去思索领会。这种方式多用于叙述体文种。如消息,是非情节性的叙述体文种,报道新闻事件,传  相似文献   

14.
“通告”与“通报”是行文中常用的两个文种。“告”和“报”都有让人知晓某些事项的意思,《秘书之友》1986年第4期上曾刊登了这样两篇文章:《该用“通告”还是“通报”》;《“通告”与“通报”同类不同用》,文章虽是几年前所写,而这种疑问至今未能见到满意的解答。要区分这两个文种,自然要以法规为准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或者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或  相似文献   

15.
党政机关公文行文规则有宏观与微观层次之分.宏观上,指公文行文应遵循必要性、少而精、效用、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原则;微观上,指公文行文规划的具体规定.文章对党政机关公文行文规则具体差异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贺钢 《新闻知识》2001,(10):37-38
多段落的行文方式用于新闻写作,在西方新闻界是极寻常的事,特别是广泛地应用在消息的写作上。用此种方法写出的新闻,集中地体现了西方新闻界一切为了读者以及经营需要的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用多段落的行文方式写新闻有一定的市场,一些有心的记者的实践结果已一再地证明,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由于受传统写作的影响,写新闻依然是以长段落为主。近些年,虽然不时有强调新闻多分段的声音,但整个新闻界依然没有多大改观,“三大段导语、主体、结尾式的新闻”依然占据主体…  相似文献   

17.
“意见”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且比较重要的公文文种。为充分发挥意见应有的作用 ,本文从意见的写作模式 ,意见的写作特点 ,意见与请示、报告的写作联系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杨霞 《档案学研究》2020,34(2):69-72
我国现行党政机关公文文种设置科学合理,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现行公文文种数量较多、外延交叉、功能重叠、方向失衡,本文建议文种稳中求降、明晰适用范围、厘清文体功用、平衡行文方向,通过提出文种设置及使用建议,继续强化文种功能和发挥公文效用,为现在和将来的公文建设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撑和具体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悦 《兰台内外》2010,(4):21-21
档案资料来源于公文,公文是档案的前身,规范公文处理,对于保证档案质量,实现其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没有履行签发手续,导致发送至公文处理系统后,出现乱码,有的单位领导因退休或工作调整已调离,此项工作补救较为困难。二是行文不符合规范要求。有些单位的公文文种使用不当,行文关系表述不准确,机关公文用字不规范。  相似文献   

20.
梁淑辉 《兰台世界》2023,(1):142-14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又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等举措为统一公文体制在全国的推行扫清了障碍。秦始皇大力推进公文改革,统一公文文种、区分行文方向,制定并完善公文行文规则,形成了崇尚实用的公文文风。由秦始皇主导的秦朝公文改革,推进了我国古代公文的规范化发展,并奠定了我国古代公文的基本体制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