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围绕着曹氏父子聚集而成的邺下文人集团直接承袭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其"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形成了后人所称道的"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了第一个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所以说建安文学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一席独特的令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优秀诗人用诗歌来吟咏真情,抒发忧虑,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作品中流露出建功立业、关注现实、超越生命的忧患意识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风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感慨动乱现实,抒写内心情性,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建安七子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安风骨这一文学现象经历了形成、式微、复兴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与特点。本文拟就建安风骨形成期文学的“转蓬”主题、感伤色彩、英雄意识和式微期的应制文学、闲适文学、艳情文学以及复兴期文学的反思色彩、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来进行论述,并着重揭示建安风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不同风貌形成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代赋予建安作家忧患意识、英雄意识、人生悲剧意识,这些共同的社会意识造就了建安作品所包涵的艺术共性,但建安作品艺术形态整体上异彩纷呈,反映出作家们的艺术个性特征。二者统一于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下。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学受到历代读者、论者的推重,皆以"建安风骨"标示建安文学的独特品格。它经历了"风骨"、"建安风力"、"汉魏风骨"、"建安风骨"的进程。由于论者生活时代不同,其审美理想、审美情趣不同,赋予它不同时代风格的内涵。这些概念,既有相近的内涵,也有各自的内容,呈现出多义性特点,明显地展示出论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心态上的悲凉,而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上深层的悲凉.三者相互支织、从而使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审美特征.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社会因素出发,本文试从空间性质的地域因素入手,或有新意.  相似文献   

8.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感慨动乱现实,抒写内心情性,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建安七子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安诗人面对着当时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动乱局面,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忧世不治,忧民多艰是军阀混战带给人民无限痛苦在建安诗人心灵的投影;身世之悲,怀才不遇之郁是建安诗人与乱世冲突和人与人的隔膜中产生的哀叹;生命短促与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矛盾而产生无限的忧伤。对这些忧患的重负感,建安诗人往往以建功立业、宴游之乐、游仙之趣寻求精神解脱,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社会的动荡激发文人创作的敏感,出现了“建安风骨”这一特殊的文学风格,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对后世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下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风骨”的语源和形成,积极研究“建安风骨”的意蕴和价值构建,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建安文学的形成,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并在新时代文学理论的重构中进一步确立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而成为令人难忘的时代。对于建安风骨的大力提倡,首先有梁代优秀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之后就是陈子昂了,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相似文献   

14.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这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问题。对忧患意识的强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本国国情的深刻理解。突出强调忧患意识表明党“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务实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鲍照研究非常深入。谈到鲍照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乐府诗,至于他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却从未涉及。鲍照诗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抒情气氛浓郁,感情真挚动人,富于创新精神,这些都与建安风骨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代文人的忧患意识是由于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而诱发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历史的两重性。对内而言,文人们忧虑清王朝统治发发可危,他们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和民生疾苦,还通过建言上策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也常常以实际行动来强化封建统治。对外而言,近代文人们反对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极力主张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不满清廷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在列强挑起战争时,文人们大多是主战派。忧患意识属于一种社会阶层意识。它源于道义上的责任感,同时又显示了某种人格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以道为任”的韧性与勇气方面。  相似文献   

18.
建安许与古许十九首已唱出了“人的觉醒”主题,建安的功业之慨与正始的忧生之嗟以及随后的死生之慨,都同样是人的主题,爱情诗、游仙诗、宫体诗也是如此。绘画改变了汉代表现忠孝节义的内容,转为肖像画,表现人的精神和个性,“气韵生动”说对人的本质精神作了精当概括。书法艺术体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关于“的自觉”,表现在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和探索创作规律,艺题材充分开拓,日益丰富,出现了许多名的艺理论作,学观念也开始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
建安是我国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各种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也由此奠定了基础。诗作反对绮靡柔弱的形式主义风,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学的黄金时代,把建安作品作为效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