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以后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低年级要求认识的字,绝大多数是常用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开始识字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根据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0页。【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理解面积概念1.触摸比较,认识物体表面有面积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关于“面”的知识。你们能找到身边的面吗?生:地面、黑板面、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师:数学书封面在哪儿?谁来摸一摸?  相似文献   

3.
<正>如何确定知识专题?如何建构知识专题?这是做好知识专题复习首先要回答的两个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实现了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  相似文献   

4.
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相似文献   

5.
<正>课前思考“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发展学生量感的奠基作用。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厘米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把握度量的概念、方法、工具,在度量活动中发展量感。这为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度量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度量的意义和价值。[1]  相似文献   

6.
<正>一、课前思考“量感”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新增的关键词。基于内涵理解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二是对度量意义的理解及能在真实情境中对度量单位进行合理选择;三是对真实情境下测量结果作出估计等等。  相似文献   

7.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升上了五年级,换了新教室,面对崭新的开始,他们兴奋极了,尤其是对教室里的翻盖课桌特别感兴趣,时不时地将翻盖掀起又放下,或轻或重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桌盖上,我的"开学教育"被淹没在此起彼伏的"嘭叭"声中.  相似文献   

8.
~~有“法”可依@张虹~~  相似文献   

9.
10.
教学设想:“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小学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有"法"可依,教师就应做到:作文题目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对学生的作文做到细致点评。  相似文献   

12.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进行合理估算,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数量关系,发展他们的数感;也要通过在实际的度量活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逐步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能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良好的量感。只不过,由于测量的相关内容是被分散到不同数学学习领域之中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的完整计划,  相似文献   

13.
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相似文献   

14.
潘才芳 《福建教育》2023,(10):52-5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特别是质量单位,学生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受,难以表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选填合适的单位”及“单位进率”等客观题的完成度与正确率常“令人满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甚至与实际重量相差甚远。由于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质量单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培养到什么程度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容易成为教学盲点和难点。本文,我以第一学段“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认识周长》一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这个图形的整体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还所知不多。这一课时主要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来理解周长的含义,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前思考】1.横向比较,作出取舍。翻阅教材,我们发现,人教版安排了2个例题,第1个例题“认识毫米”,第2个例题“认识分米”。苏教版刚好相反,第1个例题“认识分米”,第2个例题“认识毫米”。浙教版则把“认识毫米和分米”安排在同一节新课中学习。哪一种安排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经过思考和实践,我们选择把毫米单独列为一节课,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深度的体验活动,发展学生量感。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能反映出他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高低。正因为如此,近几年高考比较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2000年重新修订的《考试说明》更体现了对这一能力培养的重视。它在保留“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强调的是对货币、长度、时间、质量、面积和体积(容积)等的感性认识。在起始阶段,小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因此,在“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强调“深度体验”,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直接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校德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长期以来,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和政治教师的事,与专业教师无关。这不能不说是有关专业课教学认识的一  相似文献   

20.
一、在生活中建立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吨”这个重量单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并做好记录。课上交流汇报调查情况,根据交流,让学生发现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1吨到底有多重呢如果只讲1吨=1000千克,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印象也不深刻,因此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来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如:教师利用微机演示课本第45页的10袋大米直观图一袋一袋地逐一出示,根据教师的演示,提问:共有几个100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