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天平 《新闻界》2023,(6):13-21
生成式AI取得的技术进展,日益表现出重塑数字新闻行动主体、表达方式与用户感知的巨大可能性,也带来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充分潜力。立足这一技术语境,本文指出“界面”是区别于围绕“文本”组织的传统新闻叙事的重要观念基础,通过技术界面、内容界面、关系界面、情感界面的创设共同决定数字新闻的叙事意义生产。以“界面连接”取代“文本构造”构成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再造新闻叙事结构的核心线索,面向人机耦合的目标,这被进一步强调为以开放性连接为叙事机制、以模型化连接为叙事手段、以情感化连接为叙事语法。同时,本文也从“界面连接”出发形成反思,提出在生成式AI介入下审视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理应予以重视的两组关系,据此启发伴随此类技术广泛接入数字新闻应当持续跟进关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当代社会呈现一幅“微时代”的“微文化”景观,在此语境下,媒介叙事从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宏大叙事,转向新媒体为代表的后现代“微叙事”范式。从移动传播这一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野看,这源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已超越了工具论而上升至媒介化层面,作为一种制度化要素,新媒体的技术偏向是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断裂性,这决定了新媒体叙事隐喻了一种即时性、碎片化的微叙事范式。该范式转型从认识论的高度蕴含着重新衡量和表达事物的思维方式:“当下主义”,它在叙事中试图把大量时间压缩在一个时空瞬间,在聚焦当下的同时忽略过去与未来的向度,其本质上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后现代社会的数字时间观。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导意义,为优化其理论传播效果,应在国家战略叙事视域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出版作为现代社会中普遍性的媒介资源和传播方式,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中扮演着“脚手架”的角色,能够为其叙事搭建“立交桥”并让其叙事效果走上“高速路”。出版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时,最能够发挥其潜在功能的出版实践方式分别是主题出版、合作出版、融合出版,它们分别通过规模化出版和聚集性呈现、吸纳“他者”改进叙事策略、立体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宣传和叙事文本优化以及话语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发生在传承人与研究者之间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合作叙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多元行动主体中,传承人作为记忆主体、言说主体和书写主体等传承主体,研究者作为言说主体、书写主体等保护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社会身份、叙事特征和文化功能。文中结合传承人口述史访谈个案,从“主位”视域分析交互主体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与叙事规律等,从而还原其主体性。同时,立足于文化整体性研究角度,打破二元对立,消除主体单一性,实现叙事主体的身份获致与话语建构,即传承人由“研究客体”转变为“文化实践主体”,研究者由“资料获取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在参与主体身份认同的交流叙事过程中建立传承人口述史叙事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王强 《编辑之友》2022,(6):60-65
在叙事传播实践中,故事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二者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十分相似。透过“病毒感染”这一隐喻,可以很好地探究叙事传播的现实表征与理论逻辑。情绪连带与认同是故事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叙事传播扎实地立足于人的身体与感性的基座上,凸显了叙事传播机制的身体性。伴随着巨大情感能量的叙事行为,满足了人类表达意义、建构自我认同、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增强社群团结的需要。故事在重述和流传过程中像病毒一样不断发生变异,叙事参与成为主体赋权的过程,个体以此获得意义表达、情感连带和叙事抗争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开展叙事疗法是一种既“助人”又“自助”的双赢教育策略.它遵循隐喻、干预、重复、反思和重构5项叙事原则,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普适性方法和倾听叙事、默读叙事、冥想叙事等针对性方法,使大学生重新找到自我,树立信心,构建起生命存在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的兴盛带来报纸深度报道叙事策略的某些改变。网络作为新闻叙事的一个新的“隐喻库”,与目前报纸深度报道所呈现出的显著的“递归”结构密切相关。而这种结构是有效整合新闻信息的一种方式。网络技术还强化了新闻的“同题传播”,使得对于“故事”的发掘越来越成为由多个媒体共同完成的任务。报纸深度报道所负载的使命,已非单纯“寻找故事”,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整舍故事”:在“核心”事件之间建立足够深广的关联、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卫星”事件,以及寻找信息延宕与压制所带来的“断点”。其在媒介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系统把握数智化背景下的技术赋能、话语建构与叙事框架,是新时代做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作为底层逻辑的数智技术赋能,须以数智化传播为核心,探寻技术的可供性支撑;以生态化重构为方向,探索技术的系统性改造。作为内在逻辑的对外话语建构,要以融通性表达为目标,用多元话语打破认知壁垒;以滴灌式输出为路径,用分众话语展开精准传播。作为外显逻辑的叙事框架设置,应以共识叙事为指引,统筹“自我”与“他者”视角;以共情叙事为手段,丰富视听文本的多模态语言。  相似文献   

9.
陈阳 《视听纵横》2007,(5):15-18
在“信息”、“生活”、“知识管理”等关键词的指引和领导下,形形色色的博客们在不断实践并重复着将我们的日常生活打上“叙述/接受文本”的印记的行为。用即将或已经记录的信息整理方式定义社会生活,即进行了某种与叙事相关的事。因此,作为一种叙事形式的博客,以众所周知的姿态牵涉到了“事件”,在对事件的复制与积累中,向自己和社会他人重新叙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以反映新闻事实为宗旨的新闻作品中,技巧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叙事技巧,可以使新闻更另具体,更加形象,从而更加令人信服,可以说,叙事技巧决定着新闻作吕的优劣,叙事技巧包括了叙事的方式等等,因此,要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不能忽视新闻的叙事方式,作为新闻的一种叙事方式,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因此受到记者的受众的欢迎,被长期广泛地采用和传播,近年来,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探索,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开始发生演变,为方例表述,姑且将其称之为新闻的“第二种叙事”。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性存在 ,是对新闻所作的一种开放式诠释 ,其知识视角是将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叙事 (discourse)加以分析 ,认为意义建构是新闻叙事的主要功能 ,强调风格叙事方式、话题叙事方式与社会利益、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调因之而形成的新闻叙事的流转与变化。这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本质定义 (强调新闻的事实性和信息性 )互相支撑 ,形成了对新闻的全面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由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香港TVB在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之际推出的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不错的口碑。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这一宏大背景下,作为一档主流音乐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综艺节目中“出圈”,与节目创作过程中打破原有综艺节目的传统叙事方法,大胆创新密不可分。片段式的叙事结构、去综艺化、电影感的叙事语言、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等创新叙事手段丰富了节目呈现形式,让经典港乐串联起家国情怀、个人成长,在文化的传承中,不但使经典港乐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更以音乐为桥,让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声”入人心。  相似文献   

13.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的媒介叙事兼具纪实性与时代性。其中,纸质媒介叙事是数字经济发展语境下媒介叙事的一种重要方式、载体,它讲述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认可和普遍接受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政府建设的新理念、新形态,全过程呈现数字经济建设和发展成果,昭示成功经验,形塑国家形象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文章从纸质媒介讲述了怎样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如何讲述“数字经济发展”故事、这种创新实践的社会文化意义等三个层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数字叙事作为一种利用数字媒介展开的新型互动性叙事方式,给予知识输出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此,文章将数字叙事方式引入档案微视频研究之中,探究数字叙事方式影响下,档案微视频所呈现的叙事客体数字化、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媒介多模态化、叙事体验沉浸化等特点;并进一步提出档案微视频传播优化策略,以实现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和档案知识传播效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6.
技术发展下的元宇宙不仅助力体育行业的发展与重构,而且改变了体育赛事的叙事逻辑。现以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星际广场元宇宙中体育赛事为例,结合沉浸叙事学理论,先从微观视角归纳元宇宙中体育赛事叙事特征以及叙事可供性,得出元宇宙中体育赛事叙事新特征:叙事者与角色“我”的合二为一、线性叙事让渡于空间共时叙事、沉浸式叙事拓展叙事文本风格等;再从技术批判视角审视体育元宇宙叙事存在的局限:赛事解读差异化、叙事再中心化、虚实边界模糊化。同时尝试厘清元宇宙与体育赛事的边界,从功能定位和用户认知角度为元宇宙下体育赛事的未来传播提出从“赛场复刻”到“沉浸互动”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前新闻表达的主流形态,融合新闻的数字化、多媒性、互动性等特征,决定了新闻叙事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在叙事学的知识版图中,空间叙事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叙事观念和实践。所谓空间叙事,意为空间作为一种表征元素、符号装置或认知方式,积极参与文本的故事叙述与意义建构。从数字叙事学视角来看,融合新闻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作为现实表征的空间叙事,意为数字技术赋能现实空间的再现,如数字动画、VR技术、移动直播等创设了不同的空间表征方式;二是作为结构图式的空间叙事,意为通过对既定空间形式的选择、征用或再媒介化处理,形成相应的空间组织结构、信息整合结构及主体参与结构;三是作为认知媒介的空间叙事,意为打开空间本身的隐喻性认识功能,即以空间为方法,借助空间性的符号模型来把握抽象的、复杂的现实关系和结构;四是作为主体实践的空间叙事,意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其强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现实场景,拓展新闻感知的具身体验。  相似文献   

18.
郑芳 《青年记者》2010,(16):89-90
“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事方式展现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叙事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自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人就不曾终止过对叙事以及叙事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申佳慧 《图书馆建设》2022,(6):129-136+147
图书馆叙事研究是图书馆行业发展新的生长点,研究前景广阔。基于叙事转向理论,从图书馆叙事与企业叙事的同等逻辑出发,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图书馆叙事研究包括研究方式、服务方式、营销方式三个维度,图书馆叙事对图书馆角色的新要求为“叙事素养与能力培育者、专业叙事资源建设者、叙事主题索引创建者、叙事营销服务创新者”。在叙事模型SB7的基础上进行图书馆叙事能够高效地传递推广信息,并为图书馆行业带来以下四个新思维图书馆叙事营销需立足于吸引“用户注意”,以用户为叙事主角,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消除叙事空隙,提升从业者忠诚度;实施战略性营销,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将营销对象从推广信息转向吸引“用户注意”。  相似文献   

20.
张迪 《新闻实践》2009,(6):35-37
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新闻框架理论,以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报刊中广泛出现的报刊隐喻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的特点、隐喻背后的指导思想和叙事结构,以及这些隐喻如何塑造受众的认知.最后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大量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