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江 《新闻界》2024,(2):25-33+85
在人工智能技术架构的支配下,全球数字媒体生态呈现出后人类状况,形成了自动化的文化泛型,并产生了时间异化、真实与信任分离,以及意义的可计算性等效应,其基本演化趋势是令机器逻辑逐渐取代人本主义成为主导未来信息文明的基础认识论,从而使人类的总体性媒介经验陷入存在危机。与此同时,在数字媒体生态下,也有不少行动者以改造传统媒介专业意识形态为路径,通过构建介入性传播的理念与行动体系来重申人对传播过程、本真性标准和文化意义的界定权,以实现对日趋非人化的媒介经验的修补。理想的未来信息文明应围绕人类作为技术使用者的认识论地位展开观念试验和制度设计,为行动者的介入性传播实践预留充分的空间,并致力于推动学界和业界在人工智能规范与伦理体系建设中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媒介仪式的概念体系,以建党一百周年全媒体传播为个案,尝试探讨数字媒体环境下社会文化生态被编织和塑造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式。研究认为,社会整合是媒介仪式的基本功能,展演是媒介仪式的基本实践方式,而诉诸情感则是媒介仪式的基本传播逻辑。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总体上强化而非弱化了媒介仪式的上述特征,媒介逻辑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受到权威性力量更高程度的重视。本文据此得出结论:数字媒介仪式是一种用户广泛参与和深度介入的仪式;媒介仪式的传播有赖于对中心化和层级式的媒介逻辑的延续;数字媒体文化理论的发展要立足于对“网络化实践”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常江 《青年记者》2024,(1):76-79
本文立足于数字媒体生态,对数字新闻进行重新概念化。在辨析有关数字新闻定义的四种主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关系的角度界定新闻:数字新闻是由数字媒体生态及其行动者网络所培育的一种令新闻经验得以形成的公共性信息关系。本文进而归纳数字新闻的三个核心特征:巨量化、广泛连接性、动态数据化。以数字新闻的重新概念化为起点,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形成了三个基本方向:以关系为基础分析单元建立研究实践体系,以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共生机制为核心认识论搭建概念框架,以文化公共性和信息民主为恒久的规范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数字媒体生态,对算法支配下的信息智能分发体系的特征与影响进行描摹,并基于后现象学框架剖析上述体系借由重塑人类审美活动加诸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审美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对日常文化施予影响的重要中介;以流媒体网站为代表的视听内容智能分发平台加速了人类审美活动的私人化,培育了旨在强化社会区隔的“审美茧房”,并导致公共美学及至整个文化公共性的衰微;当代媒介文化所呈现出的内省、浅表、向内而生与反公共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在观念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文化破茧”的行动方案,推动多元文化力量介入平台规则,呼吁个体对自身文化惰性的反思,实现精细化算法规制与先进文化弘扬的深度结合。  相似文献   

5.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6.
随着服务型媒体意识的不断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越来越受到媒体市场的喜爱,媒介融合成为今后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平台是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媒介融合改革趋势的不断扩大,各媒体应当积极实施媒介融合下的数字媒介平台改革,以紧跟时代发展,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下媒介平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媒介融合下数字设计的媒介平台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成为数字时代新旧媒体、市场与政治、技术与政策、私有与公共、传播与治理等诸多要素和矛盾的汇聚点,形成了一个业界、政界和学术界复杂交融的研究场域,业界话语、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高度混杂。2022年中国媒体融合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上述特点。本文围绕基础理论、县级融媒体、媒体深度融合、元宇宙、媒介化和社会治理等不同主题和热点,展开系统全面的扫描和梳理,以期呈现这一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一年来的知识和思想成果。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媒体融合经历了政策驱动的前期热潮,正处于一个理性回归和攻坚克难的深入阶段。中国媒体融合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治理走向融合的进程中引领全球,也很可能成为中国理论体系和中国话语的先导领域。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电子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纸质媒介的生态空间。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报业在与电子和数字化媒体竞争中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媒介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开发和建立包括电子、数字媒体在内的多元媒体,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介融合与信息互渗的时代,网络不仅成为媒体融合的中介,而且正成为一个数字化互动的复合媒体。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网络与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共同构成了今天的新型媒体。在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不仅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网络社会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学,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功绩社会与精神政治学、数字媒体与媒介时间、同质化暴力与社交异化等方面的关系,揭示现代社交媒体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本质和影响,为探索健康、和谐的社交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刘琛 《传媒》2014,(22)
正21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媒介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媒介融合时代。新技术使媒介之间相互融合、依赖甚至成为共生关系。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从这一定义出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到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之间的联盟,都属于媒介融合的范畴。"一切都是媒介化"在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传播技术不断得到发展,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考验。手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受众数量减少、广告收入下滑。这一现象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具体实例的基础上,从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探析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娟娟 《东南传播》2013,(9):110-112
随着数字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渗透,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平台,其中广告专业学生对传媒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大多传媒院校依然把该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媒介技能应用上,忽略其自身环境和技术变化带来的阶段性差别。因此本文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广告专业学生的媒介理论知识培养、广告作品创作技能及实践活动过程取证研究,结合数字媒介发展状况,有助于对现有广告学科的媒介素质教育模式进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国民数字阅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影响着阅读行为,甚至影响到了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文化的传承方式。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国民数字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形式及面临的困境作了解读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国民数字阅读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加速,人的异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在对数字劳工的范畴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延伸后,本文试图在推动社会媒介化与人的异化过程中建构资本-技术协作体的基本框架,并指出时空和价值占有成为数字资本和数字媒介引导人们进行过度劳动的主要剥削手段。数字劳工难以复返田园牧歌的时代后,在话语、技术、制度方面采取的回击行动收效甚微,数字生态建设仍需国家、法律和技术合力进行。  相似文献   

17.
林舜美 《今传媒》2023,(1):100-102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数字媒体时代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数字媒体设计界关注的主题。本文以数字媒体设计应用为设计为主线,通过本文的设计研究,介绍了数字媒体中动画的概念、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产品的应用和前景,以及如何结合现代设计技术进行中华茶文化的传承,旨在为闽南茶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18.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广义来说,数字媒体是指传播的各种媒介的数字化形态。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等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产生了基于数字互动的媒介汇流和产业整合现象,数字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电子出版物等,已经蓄势待发,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9.
常江  刘璇 《青年记者》2021,(3):12-15
在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经历了从"内容型媒体"到"平台型媒体"的发展阶段,其直接后果是专业新闻机构所独有的内容生产权被分散。开放的内容生产成为主流的新闻生产方式,并在价值观层面制造了震荡。本文从当下内容生产方式的开放性特性出发,探寻数字生态下对新闻生产进行价值引导可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俊 《编辑之友》2024,(2):14-20
基于对当下代表性数字视听内容样态的分析,文章探讨数字视听文化迭进的规律,并立足于媒介文化的历史与社会角色展开反思。通过对网络综艺、网络微短剧、剧场化平台和虚拟现实项目四种样态的考察,提出当代数字视听文化在演进过程中体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呈现出结构化和展演性的新特征,并以智能化为未来向度。据此,可从五个方面展开对数字视听文化的速朽性的批判性反思。数字视听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其艺术属性与媒介属性关于传播效能问题的分歧,应以对抗速朽为价值目标检视数字技术加诸文化的消极影响。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理论的方式,探索以坚持历史标准和公共旨趣的“活文化”来对抗速朽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