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沉淀为底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对人类文明在新时代如何共同进步作出的时代回应。从文化传统、思想渊源、思想基石三方面深挖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开启和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征程。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能否交流互鉴关乎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与独特见解,是历史呼唤、现实反思、理论延续、实践借鉴的有机统一,有效回应了构建新型文明观的时代诉求.文明交流互鉴以平等互尊、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为主要内涵,作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  相似文献   

3.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立场,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明观的文化基因,賡续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动实践,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蕴含着释放文明正能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论、坚持平等对话与僭越文明优越论相统一的立场论、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相统一的方法论、秉持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关系论,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治愈各种“文明病”开出了中国处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应积极践行多边主义、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重文明传承发展,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阻碍文明友好往来的壁垒隔阂,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属性,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世界交往思想、共同体思想等从唯物史观发展而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够明确该思想提出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能够明确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支撑,从而有助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消除各文明隔膜、偏见和冲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多样、平等、包容发展助益甚多。  相似文献   

5.
6.
"交流互鉴"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核心观念,其目的在于应对当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2019年的众多外交场合中,"交流互鉴"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加深,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展所贡献的重要理念之一。"交流互鉴"表现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和把握文明发展的社会性本质。而且,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策略,中国旨在树立文明交流的新典范。中国能够发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保证多元文化意义下的"交流互鉴",不断挖掘内在的价值底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的葡萄沿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欧洲、向东传至中国的历史表明,葡萄成为亚欧大陆通用食品、饮品、药品及艺术创作原型是亚欧文明相互传播、学习、互鉴与创新的结果。通过葡萄东传中国可以发现,葡萄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为:产出适应中国不同区域的葡萄品种;以中国酿酒之法酿制葡萄酒;葡萄果实、籽、叶、根入药治疗不同疾病;葡萄成为中国各种艺术创作的原型。葡萄沿丝路东传给现代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亚欧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是:尊重和崇尚自然是因“果”相连的前提;因地制宜是因“果”相连的基础;与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交融、创新体现出因“果”相连的特色;在相互欣赏与互鉴中促进亚欧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因“果”相连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的现代唤醒和现代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摆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其建设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文明属性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从文明脉络看是五千年绵延不断而又焕发新生命的文明;从文明形态看是“五大文明”相互协调、共生发展的文明;从文明价值看是倡导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9.
有着“文明代表、宝库钥匙”美誉之称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守正创新中医药文化、怎样继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传播工作体现出从传播者视角到受众视角转变的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国际传播工作的目标要从做好内容,落实到受众的认知与行动的改变之上。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做好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在文明互鉴视域下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良好品质的重要窗口。有鉴于此,以2024年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例,分析春节的国际传播新进路,并提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具体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离不开世界格局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崛起、现代创新的需求等要素的影响,而多元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平等包容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合作共赢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应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并进一步整合资源、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充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率、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能、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造性提出,从文化层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强大而深沉的意识形态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意识形态思想之力;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彰显意识形态精神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凸显意识形态文明之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充分认识和科学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相似文献   

15.
黄娟  陈帅 《中国德育》2023,(23):23-29
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关于生态文明教育重要论述涵盖四个维度:动因维度,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实现现代化与中国梦等的迫切需要;内容维度,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生态道德、生态思想、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绿色科技与生态法治等内容;对象维度,生态文明教育可分为青少年、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维度,生态文明教育有教育培训、舆论宣传、实践养成与绿色行动等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教育重要论述构成了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加快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论述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讲话内容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体一位建设总布局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要求,其包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凸显了生态思维的原则精神。加快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是明确生态思维模式,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内容中论述了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这也是关乎民生福祉和顺应社会发展的科学论述;生态环境生产力的论述为生产力注入新的内涵;满足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的生态民生观。这些新思想和观点蕴藏着大量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内蕴着严密的生成逻辑,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逻辑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的吸收借鉴和拓展升华;现实逻辑是为应对解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依据和制度保障,并为引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实践逻辑是习近平长期从政期间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政治话语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权建设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和直接的理论来源。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需要牢固的政治话语权予以保障。面对西方政治话语霸权企图操纵控制中国政治发展的意图愈演愈烈,而中国坚定政治理论自信的需求与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滞后、话语权缺失之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要毫不动摇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政治话语权建设的"魂"与"纲",把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本质要求,通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夯实政治话语权的理论根基。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政治话语权重要论述,对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校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丰富,因丰富而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制度和技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中,许多人看国外名校比较关注其环境、建筑、经费、师资力量、学校排名、就业前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