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梦婕  刘洋 《海外英语》2023,(22):37-3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是整个翻译行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杨静远和纪飞版本的《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比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翻译。通过对两译本中关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式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杨静远译本和纪飞译本之间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杨静远译本在词汇的选择上更加口语化、句法结构更加简短、倾向于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段,而纪飞译本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结构,且省译原文的修辞手段,这是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造成的。就目的论而言,杨静远和纪飞的版本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这也证明了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并且运用目的论三个主要原则对《论语》节选译本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莎士比亚戏剧的三种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考试周刊》2007,(27):61-64
本文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来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三种译本。首先是根据目的论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来从宏观上把握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再从微观入手选取了其中的一部悲剧《奥瑟罗》,从译文的字词和文体风格方面对比其中的翻译,看译文是怎样为其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作者以杨宪益和Hawl〈es~《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译文,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从这一角度看,霍译本旨在带给西方读者更多的阅读愉悦感,他采用归化的策略来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这样的转变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成功的文学翻译范例。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汉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译本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充分的"、"可理解的"和"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大量收集的旅游景区公示语为基础,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园林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得出以下结论:在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文本的目的,使译文能够向游客提供必要信息。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按照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要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方法,探索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对于归化、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孰是孰非,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中的目的论认为,翻译遵循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目的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诠释并对如何进行翻译给与了指导。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其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来探讨翻译文化因素时的归、异化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以特定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情节发展为儿童所喜欢。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的两个译本,结合目的论的三个法则,探讨在目标读者为儿童的前提下,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对译本呈现效果的影响,从而探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关于译本挑选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目的论,对《尤利西斯》萧乾夫妇和金陡两个中译本的语法变异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语法变异不同的翻译观念和不同的预期读者都将影响翻译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与功能决定了在翻译语法变异时萧、文译本遵循语内连贯,金译本遵循语际连贯,但两个译本都尽可能适切于各自翻译目的,因而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以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为切入点,从目标语读者、译者、发起人三方面分析了巫宁坤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考虑到语言限制,为巫氏译本的翻译现象提供合理解释。通过对具体译本选段的分析,概括出其语言运用精妙之处在于语言口语化、多用四字短语、以短句译长句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Skopos目的论,引起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颇多争议,但在国内从翻译实践来批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文章仍然较少。从翻译实践来看,目的论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比较《洛丽塔》的两个译本后发现,译者并未前后一致地按照翻译目的进行翻译,目的论也无法为译文质量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一粟 《英语广场》2023,(16):11-14
幽默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折射出不同语言群体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幽默语翻译能将快乐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有助于目的语受众进一步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因此,幽默语翻译研究在跨文化交流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选取美国情景喜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中的幽默语进行研究,分析目的论三原则在幽默语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2,(30):23-24
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一个译本都有翻译目的,译本怎么翻译、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则是由其目的决定的,而评价一个译本的成功与失败也是要看其翻译策略是否满足了翻译目的。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从文化意象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吴钧陶译本做出分析,指出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吴钧陶译本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译者的翻译目的。符合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决定手段”准则,从而得出吴译本是一部好的译本的结论.以对吴译本重新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根据翻译目的论,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具有读者意识,并结合其翻译目的,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对《雾都孤儿》的荣译本和祈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以实例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论读书》(Of Studies)是英国著名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传世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前后多次被翻译成汉语。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从译本的内容、文体风格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对王佐良、孙有中及廖运范等三人的译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帮助读者较好地理解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并通过译文掌握原作的价值和特有的风格,从而更好地引导译者的译作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75-1950)是一位美国作家,其《人猿泰山》长篇系列小说兼有科幻、冒险成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而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文学语篇翻译与翻译目的论的理念不谋而合,其目的论的三原则或可为文学语篇提供参考性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